关于现代日语过去顺接表达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连接过去两个事态的顺接表达,人们立即会想到カラ、ノデ和シテ。其实,作为条件句的表达形式常常被提及的タラ和ト,在连接过去已发事态的顺接表达时使用频繁,可以看做是顺接表达的主要形式。タラ与ト在表达事实条件句时两者的构句成立条件及相互区别十分复杂,是日语教育中的一大难点。外国人日语学习者几乎无法准确区别使用二者。不仅如此,笔者在研读以往研究的过程中得知“タラ不能用于同一主体的意志动作连续类构句中”以及“事实条件句中存在タラ与ト可替换的现象”等结论,但当笔者就该两点以语言实例向日语母语者进行确认时,母语者的回答并不一致。如此也就意味关于タラ与ト事实条件句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尚未找到针对该语言现象的强有力解释。为此,笔者把对タラ与ト事实条件句的考察定为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笔者在研读以往研究的同时,深入分析了通过语料库检索得出的大量例句,认识到以下几点。首先,タラ与ト事实条件句的考察,除了弄清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和谓语动词的“体”特征等构句内部的语法规定以外,从语言主体的发话视角及事态把握类型等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考察也十分重要。其次,对现代日语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基于语言事实本身,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当下母语者使用タラ与ト事实条件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对本研究的理论性成果进行检验。此外,タラ与ト不仅用于事实条件句,亦是担负着假定条件与既定条件表达的主要语言形式,鉴于此,笔者认为对タラ与ト本身意义功能的连续性及变化的动态考察也十分必要。最后,以往研究中挖掘出的“タラ不能用来连接同一主体的两个意志性动作”这一结论,在当下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体现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因此,历时性的考察在本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本研究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了研究对象、目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章节构成。第2章首先对以往研究中与タラ、ト事实条件句相关的代表性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将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按其内容分成了三大类:有关意义及用法分类的研究、有关构句内部语法规定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接着,深入探讨解读了每一类先行研究的具体内容,总结出以往研究的成果,找出了问题与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的四大课题。第一,在对タラ与ト事实条件句进行合理、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挖掘出该类构句成立所必须的构句内语法规定。第二,考察事实条件句中タラ与ト的可替换现象,通过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主体的发话视角与事态把握等理论找出导致该替换现象产生的动因。第三,从认知语言学语义连续及语义扩张的视角弄清タラ与ト的意义与功能变化的过程。第四,从语言变化这一历时的角度考察タラ在意志动作连续的同主体类构句中的使用变化。首先通过语料库进行实例检索,确认该变化在语言事实中的明确体现。其次,在明确变化路径的同时找出变化产生的动因。第五,通过解决以上四个课题,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分析顺接句乃至一般句连结的理论和方法。第3章对本研究所涉及的“事实条件句”和“既定条件句”的规定与分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本章中纳入既定条件句的内容,目的在于为第8章的考察作概念性准备。本章中,笔者把ト与タラ连接的句式按照前后项事态的既定性分为“假定条件句”“既定条件句”和“事实条件句”。“既定性”是指事态是否已实现以及将来实现的可能性。以往研究中认为“既定条件句”是“假定条件句”的一种,但本文认为应该重视タラ与ト的语义功能的连续性及语义变化,对语义进行动态考察,因此,本文把“既定条件句”看作是存在于假定条件句与事实条件句之间的过渡阶段。此外,关于事实条件句,本文首先按照构句形式所体现的前后项事态的时间先后关系,将事实条件句分为“先行类”、“同时类”与“后续类”。考虑到前后项主语的异同对构句形式的影响,笔者进一步将以上三类按照前后项主体的异同分为“同主”和“异主”两类。这样一来,理论上应该出现六类事实条件句。但,由于“同主后续类”实际不存在,所以共计有五类事实条件句成为本研究的考察对象。第4章围绕同主类事实条件句展开,目的在于弄清タラ与ト在该类句子中使用的构句内语法规定。第1节分析了タラ难以用来连接同一主体的两个意志性动作这一现象,找出了其原因。并以此为契机找出了タラ构句成立的核心语义,即前后项事态构成“不确定性”。具体来说是指:话说人在前项事态实现后才能掌握后项事态,在那之前后项事态对说话人而言是不确定的。因为是过去已发生的事态,所以说话人在发话时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所表达事态。但,タラ的使用目的恰恰是说话者将已知信息作为未知信息来表达。第2节确认了ト同主类事实条件句成立的条件,即“前后项必须是被清晰分割的两个事态”。这一点并不是笔者首次提出,但以往研究中并未提到前后项具体如何实现清晰分割;另外,对前项谓语动词结果性与后项谓语动词类型的关系的论述有失偏颇。为此,笔者对此两点做了详细论述,完善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第3节论述了タラ的“不确定性”与ト的“前后项独立性”亦适用于意志动作连续以外的其他同主类构句和异主类条件句。第5章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事态把握理论对事实条件句中タラ与ト的可代替现象进行考察,对该现象的产生机制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第1、2节列举了以往研究中从说话者视角展开的相关考察,指出了其问题点与不足。第3节介绍了事态把握理论,讨论了该理论能够完善从说话者视角这一角度出发的研究。第4节运用事态把握理论,以人称为突破口,对タラ与ト的可替换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弄清了タラ与ト的选择使用、语言主体对事态的把握方式、说话人视角三者的关联机制。同时,笔者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场景”这一认知领域的概念,明确了事态把握理论中的“内外”与说话人“外部观察视角?内部体验者视角”中“内外”的区别。通过本章的论述,笔者从认知的角度明确了タラ与ト在语用层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第6章通过调查母语者的实际语言使用情况佐证第4、5章结论,同时考察构句内部的语法规定与认知角度的语言形式选择机制如何在相互博弈中影响构句的成立。本文首先通过预调查选取了35例タラ事实条件句,然后针对每个例句让56位母语者就“有无意外性”、“是否可以使用ト替代”、“若不可替代,其原因是什么”三个问题做出判断。其中,关于ト不能替代タラ的理由,笔者列出了以下三项供选择:(1)因为使用ト无法充分传达意外性。(2)因为文中所描述事态是说话人的亲身经历,用ト不合适。(3)因为前后项事态不可能在同一场景内发生(即前后项事态不可能被说话人或前项主体同时观察到)。到此为止是第1到4节的内容。第5、6节是调查结果以及笔者通过EXCEL和SPSS对调查结果做出的分析。通过分析确认了以下几点。第一,意外性的有无并非タラ事实条件句的成立的决定因素,笔者主张意外性的上位意义“不确定性”才是该构句的核心语义特征。第二,虽然意外性的有无及强弱与ト事实条件句的成立密切相关,但同样不是构句成立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列举的三个理由中,理由(1)即“使用ト无法充分传达意外性”是导致ト不能代替タラ的最大原因,说话者的视角因素为第二大因素。第四,笔者详细阐述了“不确定性”的语义特征与说话者视角的关系,同时以往研究还认为事实条件句中タラ与ト的区别在于文体、因此,笔者还同时梳理了文体、语义特征、说话者认知视角三者间的关系。第五,确认了タラ与ト的可替代现象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笔者认为这一趋势同时也是タラ功能扩大的一个佐证。第7章中,笔者将“存在タラ连接两个意志动作的同主类事实条件句”这一与以往研究结论相悖语言事实,视为タラ用法的变化的具体体现。为证明此看法是合理的,笔者按年代检索相关语料,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梳理其变化过程,细致分析了该变化产生的动因。发现タラ原本用于表示两个主体的事实条件句,之后逐渐用来表达“意志动作+非意志变化”“非意志变化+意志动作”构造的同主类构句。其后,尽管语言实例十分稀少,タラ从90年代开始用于“意志动作+意志动作”的同主类构句。此外,笔者认为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有四个:(1)タラ具有明确表示“实现?完了”的“体”功能。(2)语言使用中“副词+タラ”的构造使前后项事态间的时间和空间间隔缩小,导致タラ的功能更接近于ト。(3)タラ的使用可以在语用层面弥补ト描述说话人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在视点方面的限制。(4)假定条件到事实条件的平行转移。第8章鉴于ト与タラ的功能覆盖假定、既定、事实三个领域,笔者认为无论是タラ还是ト必定有一种稳定的语义特征或功能贯穿始终。首先,笔者根据句连接的一般原理,分析出了タラ与ト在假定、既定和事实三个领域的基本特征。在假定条件的表达中,タラ主要用于表达个别事态间的条件关系,ト主要用于表示事态间的一般性?必然性的关联。二者的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タラ假定句中说话者的主观性明显,而ト假定句中表达的是远离语言主体主观性的客观事物间的固有关联。既定条件句中,虽然ト和タラ构句的后项都可以是说话者意志、意愿、命令等主观性内容,但二者又有区别。ト的既定条件句中的主观性表达,是说话人基于对事态之间存在的客观固有联系而发出的,也就是说,说话人将当前描述的两个事态间的联系作为同类众多事态关联的一个具体事例来表述。而タラ既定条件句中的主观性成分则是说话人对当前的两个具体事态间关联的个别性表达。事实条件句中,ト构句的主要特征是前后项事态在空间、时间上的无间隔的紧密相邻。而タラ事实条件句表示的是“说话人不确定的后项事态在前项事态实现的情况下实现或发生”,不强调前后项事态在时空方面的紧密性。其次,笔者通过以往研究及本研究第6、7章的部分结论确定了タラ与ト用法功能变化的方向性。即,タラ由假定条件到事实条件、ト由事实条件到假定条件的变化方向。那么也就意味着,ト的用法从事实条件时表示前后项事态在时间空间上的紧密联系转化为假定条件时表示事态间的一般性?必然性的关联。タラ的用法从假定条件时表示说话人对个别事态间关联的主观性判断转化成表示个别事态间的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关联。最后,笔者按照タラ与ト用法变化的方向,结合随着假定条件与事实条件相互转化而发生变化的各个因素,考察分析出了タラ和ト用法变化的详细过程,并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第9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今后的课题。
其他文献
1病历摘要患者男,78岁,以体检发现腹腔肿物7 d为主诉于2009年4月21日入院。无腹痛、腹胀,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黄疸,无呕血、黑便。既往无病毒性肝炎、胃溃疡
目前为止的关于时和体的研究都主要以动词终止形为中心展开。与此相对,动词的连体形则被边缘化,而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即使是少量关于动词连体形的时和体的研究中,绝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村庄规划等现实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存在缺乏全局观念、建设无序、基础设施匮乏、环境
在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结构中,《艺术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研究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对于艺术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的学科。通过对于《艺术概论》的学习,
使动语法范畴是藏缅语族语言一个古老、普遍的语法范畴。由于语言历史的分化和演变,各藏缅语使动范畴的面貌呈现出了不平衡的特点:有的语言形态(前缀、屈折变化)还占有绝对优
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为近世工尺谱较早的形式,其中具有“旁谱”(即曲谱)的,计有十七首(十四首为姜白石作词作曲的“自度曲”,其余三首为姜白石填词的歌曲)、琴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镁是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微量元素,同时能加速水稻体内各种物质的合成,提高免疫力,促进早熟和丰产。最近由于部分老稻田呈现酸化的趋势,水稻出现了缺镁
化州县房管局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迅速调整经营服务对策,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促发展,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拓宽公房管理面、延伸和扩展业务上狠下功夫,使该县公房管理
语料库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收集和组织的真实的自然语言作品的集合。蒙古语己构建《1000万词级的现代蒙古语语料库》,其加工方面己涉及到词法、句法、语义的各个层面。本研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