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持续的城市扩张使得内蒙古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更加严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大降低,给城镇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急需政府部门制定确实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扩展。因此,开展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扩展的遥感监测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借助RS和GIS技术,在统计数据的帮助下,提取了1996-2008年DMSP/OLS数据的内蒙古城市化空间信息,对1996-2008年内蒙古各盟市的城市化空间扩展进行监测,分析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扩展方向,开发利用的强度和过程,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归结内蒙古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因素及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1)从时间特征来看,1996-2008年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扩展明显,呈加速扩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从1996-2008年内蒙古的城镇用地面积从1360.00km2扩展到3045.00km2,增长了1685.00km2,其中1996-2002年城镇用地面积扩展了529.00km2,2002-2008年间城镇用地面积扩展了1156.00km2。在各盟市中,城镇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1996-2008年间,呼伦贝尔市扩展的面积最多,达到204.00km2,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次之分别为198.00km2和196.00km2。(2)从空间特征来看,内蒙古的城市空间扩展以外延型扩展为主。但是各盟市城市空间扩展类型的比例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1996-2008年间,外延型扩展的像元数占到了总扩展像元总数的55.34%,外延型扩展的像元数比填充型扩展像元总数多325个。在外延型扩展中,2002-2008年扩展的像元数比1996-2002年扩展的像元多627个,说明外延型扩展呈加速状态。随着内蒙古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城市重心发生了转移,内蒙古的城市重心由1996年的(42°34′59″N、114°01′55″E)转移到2002年的(41°43′52″N、113°04′08″E)再转移到2008年的(43°44′42″N、114°59′31″E),2002年和2008年相对于1996年城市重心分别向西南方向和东北方向移动了124km和151km。(3)从城市开发强度来看,内蒙古各盟市外延型扩展类型的平均灯光灰度比填充型扩展的平均灯光灰度低,说明新增加的城镇用地围绕中心城区向外较低密度地蔓延;而且外延扩展类型的平均灯光灰度也在逐渐的增强,说明各盟市的外延型扩展的城镇用地开发强度在不断增强。其中乌海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2002年和2008年外延扩展的平均灯光强度最高,2008年外延扩展的平均灯光强度达到56.71、55.53、54.6、54.49。在填充型扩展类型中,呼和浩特和包头三期平均灯光灰度是各盟市中最高的,而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8年平均灯光灰度分别达到了62.11和60.93。(4)从城市化空间扩展的过程来看,按照面状、线状、点状城市化模式,揭示内蒙古三种城市化空间扩展过程特征。1996-2008年内蒙古面状城市化过程处于优势地位;线状城市化过程所占比例较小,但在逐渐减小;点状城市化过程所占比例最小,有逐渐增强的趋势。(5)从城市化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来看,自然状况、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状况等因素并不是单一作用于城市,而是综合作用,共同驱动着内蒙古城市化空间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