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春玉米的主要产区,对全省及全国粮食生产安全具重要意义。在耕地资源有限,后备耕地不足的国情下,粮食生产能否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求,关键看能否提高粮食单产,而施用肥料是提高粮食单产,保证作物品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作物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还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对施肥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现今,对于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变化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评价。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吉林省各市县施肥效果试验数据和2006-2010年吉林省各县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数据,以肥料的农学效率、肥料的偏生产力以及肥料增产效益作为评价指标。运用MapInfo7.0软件绘制各市县玉米施肥效果空间和时间分布图,明确近30年吉林省各县市玉米施肥效果时空变化。得出的结论如下:1)从对不同年代的玉米肥料农学效率的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出:80年代吉林省玉米氮磷钾农学效率的均值分别是27.7kg/kg,26.6kg/kg和11.9kg/kg,变化范围分别是8.0~67.6kg/kg,-2.1~81.0kg/kg和-2.8~38.5kg/kg;2006-2010年吉林省玉米氮磷钾的农学效率分别是14.4kg/kg,20.3kg/kg和17.3kg/kg,变化范围分别是5.7-25.9kg/kg,6.0~46.3kg/kg和4.6~43.6kg/kg;2006-2010年吉林省玉米氮磷钾的农学效率与80年代相比,氮肥和磷肥的农学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氮肥下降趋势明显,同比下降了47.8%,玉米钾肥的农学效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从整体上来看,80年代吉林省玉米的农学效率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到2006-2010年随着人们对钾肥的重视,玉米的农学效率表现为磷肥>钾肥>氮肥。2)从对不同年代的玉米肥料偏生产力的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出:80年代玉米氮磷和肥料的偏生产力分别是51.3kg/kg,75.6kg/kg和26.2kg/kg,变化范围分别是15.6~93.8kg/kg,18.4-198kg/kg和9.9-52.3kg/kg;2006-2010年的玉米氮磷和肥料的偏生产力分别是60.7kg/kg,145.9kg/kg和32.7kg/kg,变化范围分别是42.9~92.1kg/kg,100.6~195.3kg/kg和24.6-50.2kg/kg;从整体上来看,玉米偏生产力都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磷肥的偏生产力增加效果明显。3)从增产效益的分布图可以看出,80年代玉米氮磷钾增产效益平均分别是40.2%、22.1%和7.9%,变化范围分别是6.0~77%,4.0~72.9%和-2.5~38.0%;2006-2010年玉米氮磷钾增产效益平均分别是33.9%、17.6%和15.2%,变化范围分别是10.9-75.3%,5.2-46.6%和3.6~61.3%;2006-2010年的肥料增产效益与80年代相比,氮肥和磷肥的增产效益幅度下降,钾肥增产效益幅度上升,增产幅度上升了7.1%;从整体上来看,玉米肥料增产效益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4)从80年代吉林省各市县的玉米无肥区的产量分布图来看,全省无肥区产量主要集中在4500kg/hm2以下,占全省市县的69.7%;全省无肥区的平均产量4072kg/hm2。2006-2010年吉林省各县市的玉米无肥区产量全省仅有一个县在4500kg/hm2以下;全省无肥区产量主要在6000kg/hm2以上,占全省市县的72.7%;全省无肥区的平均产量6511kg/hm2。2006-2010年吉林省玉米无肥区产量与80年代相比来看,全省除四平市市辖区外无肥区产量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吉林省的中部地区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各县市的土壤基础肥力随时间的推移呈增强趋势。5)根据文献资料回归分析得出:80年代吉林省玉米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与最高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53kg/hm2、86.9kg/hm2、63.4kg/hm2和7378kg/hm2。在对2006-2010年全省各县市共1234个试验点分析得出:就全省而言,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与最高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88kg/hm2、73.8kg/hm2、77.9kg/hm2和10026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