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但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呼包鄂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器,在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截止2018年底,GDP总额超过万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67.05%。然而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要求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进而与之相适应,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刻理解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呼包鄂地区为研究区,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理论及其空间组织理论,通过计算1978-2018年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偏差系数、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系数、泰尔指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标,结合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和经济增长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灰色关联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索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规律和影响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来看,大多数旗县(区)产业结构现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市区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较快。大部分旗县(区)产业结构熵值集中在0.6-1.1之间,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在0.8以上,产业结构演进向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进行;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偏差系数值波动较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一致;土默特左旗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高达0.26,伊金霍洛旗低至0.08,存在地区性差异;大多数旗县(区))正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变;各旗县(区)产业结构调整先加速后减速,产业结构调整内部差异较大。近年来结构效应有所改善,竞争力有所增强,市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推动,郊区旗县(区)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各旗县(区)相互作用强度较弱,呈现明显的组团化空间格局及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优势产业之间经济联系不均衡,等级明显。从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来看,内部差异较大,青山区、东胜区、回民区泰尔指数趋近于0,市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2)从经济增长现状来看,2000-2017年各旗县(区)经济差异有所扩大,锡尔总系数由0.0349波动上升到0.0438;县域经济区间差异增大,由0.0040上升为0.0126;区内差异总体趋于平衡。从空间分异来看,各旗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趋于空间集聚,并在近年来一直保持集聚态势;对所有旗县(区)进行类型划分发现,“东北-西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趋于明显;典型的“双核”形态,昆都仑区和东胜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得分为1.28和1.10;经济发达、较发达县域与周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突变式”的空间形态,缺乏中间等级的县域过渡圈层;县域经济水平空间分布由分散向集聚转化。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17年各旗县(区)人均GDP标准差逐年递增,由3726上升到85764,县域经济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总体波动明显,局部较为平稳;极化作用增强。(3)从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分析来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95%的置信区间内,19个旗县(区)的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6个旗县(区)表现出单向的因果关系;东胜区表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并排序可得:73.08%的旗县(区)第一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强;19.23%的旗县(区)第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强,且均位于包头市;7.69%的旗县(区)第三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弱,包括回民区和准格尔旗。通过Moran,s I指数的测算,呼包鄂地区各旗县(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关联度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较明显,但不显著地区数量占比高达73.08%,没有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更没有体现出较大的空间分异。通过以上研究及分析,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包括:原始机制、导向机制、优化机制和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