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随着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化疗疗效却不尽如人意,药物的耐药性日益凸显,而最常见的药物耐受形式是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这也是导致化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早期研究发现,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具有重要的意义,GST-π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种早期标志物这种观点已经得到肯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ST-π基因是一种常见的耐药基因,其过度表达参与介导肿瘤耐药,是介导肿瘤多药耐药主要机制之一。 众所周知,基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或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的FOLFOX方案已经成为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首选化疗方案。近半个世纪以来,5-FU始终是胃肠道肿瘤病人化疗的主要药物,而L-OHP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主要药物,它改善了前两代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得到的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抗肿瘤的一线药物。Hour等[1]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膀胱转移癌细胞(对奥沙利铂耐药)中GST-π的表达情况发现,GST-π的阳性表达强度随着细胞耐药程度的增加而相应的上调;早期的研究有观点认为,GST-π可能与5-FU和L-OHP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生存预后有关[2、3],由此可推测,GST-π可能参与介导胃肠道肿瘤组织细胞对5-FU和L-OHP的耐药机制,从而影响其治疗胃肠道肿瘤的预后。 本研究主要研究GST-π基因在胃肠道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观察胃肠道肿瘤组织对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分析GST-π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组织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为胃肠道肿瘤病人选择合理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提供初步的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术前未进行放化疗治疗、免疫治疗,并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经外科行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后患者标本37例,同时收集其相应完整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RT-PCR检测胃肠道肿瘤组织细胞、切缘正常组织细胞中GST-π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肿瘤组织对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体外药物敏感实验,主要探讨其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并为肿瘤病人选择合理有效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1.GST-π基因在胃癌组织细胞、结直肠癌组织细胞及切缘正常组织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在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切缘正常组织细胞中表达,两肿瘤组分别与相应正常组织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GST-π基因在胃癌组织细胞及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均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3.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对5-FU的敏感度分级与GST-π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19,P>0.05),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对L-OHP的敏感度分级与GST-π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0.628,P<0.05);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对5-FU的敏感度分级与GST-π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44,P>0.05),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对L-OHP的敏感度分级与GST-π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0.474,P<0.05)。 结论:1.本研究显示,GST-π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分化、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2.GST-π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胃肠道肿瘤组织对L-OHP的耐药相关,可能参与介导胃肠道肿瘤组织对L-OHP的耐药机制;但对于是否参与介导对5-FU的耐药机制还不能确定。 3.GST-π是否参与介导胃肠道肿瘤组织的MDR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