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所”二字是中日语言中所共有的汉字。在汉语中,“处”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动词的chǔ,一个是名词的chù。而汉字“所”由于和“处”字的音通现象,由最初的传达斧头砍击木头或竹子时发出的声音,到渐渐开始表示“位置,场所”等意思。另一方面,在现代日语中,“处/所”被书写成“ところ”,主要用以表示空间位置以及空间含义以外的某个事物的一部分。从句子结构上来说,“处/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保留实质名词本来属性的用法,二是被形式化——也就是说,被接续助词化和文末助动词化的用法(寺村1993)。”但是,汉字在传入日本之前,“处/所”主要表达“场所”和“被动”两个含义。从这个现象看来,汉字“处/所”在日语中经过受容现象之后,在保留其原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日本独有的语言变化,最终成为汉字日语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本文在参照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处/所”作为汉字日语化进程中的一部分,针对其在日语中的受容现象以及如何实现由空间含义派生出接续助词化·文末助词化含义这一过程进行了考察。出于以上的写作意图,本文从“中国文献中的“处/所””“在日语中的受容与变容”“包含“处/所”二字的熟语”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汉字“处/所”在日语中的受容与变容过程经过整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在上古时期,日语中的“处/所”主要吸收了后汉时期中国文献里的用法——“空间位置,场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初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都可以发现借鉴于中国的以“所+动词”“所+助词(前置词)”为主要形式的“所字结构”的用法。另外,在这一时期,除“处”“所”二字之外,还有“地”“庄”“区”等汉字都被表记为“ところ”,表示“空间位置,场所”或者“助数词”的含义。中古时期的“处/所”二字,在继承上古时期的用法的基础上,由于受到汉语文法“所字结构”的影响,开始产生了符合日本文法习惯的形式名词“所”的用法。这种用法本身没有实际的语法含义,而是接在连体修饰语的后面起到名词的作用。另外,作为名词文法化的过程之一——形式名词“所”在经过抽象化之后由原意“空间位置,场所”的空间性概念转化成表示“事情,事物”的抽象性概念。这一转变,被认为是“ところ”这一形式名词开始表示抽象性概念的契机。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到了中古时期,除了“处”“所”二字之外,“地”“庭”等字同上古时期一样,也能表示“ところ”的读音和意思。但这样的字在数量上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进入中世以后,随着日本文学的繁荣,假名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这种大形势下,汉字“处/所”也越来越多的以假名“ところ”的形式被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处/所”的用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时间上的范围(即时间,时段)”“动词+所の+名词”等新的用法。另外,由形式名词“ところ”构成的名词句式在对谓语的关系方面表现出由连用修饰关系转为接续语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名词作为名词的语法含义进一步削弱,开始拥有近似于接续助词的用法。近世时期,汉字“处/所”继续传承上代的使用方法,而且作为接续助词“ところ”的用法开始广泛使用。在接续方面,除中世已有的用法“ところ+を∕に”之外,也出现了“ところ+へ∕だ”的形式。而近现代日语中“处/所”二字的用法,则是集前代之所成。在保留实质名词用法的基础上,以“ところ(処/所)+助詞に/を/で/が/へ”的形式,表现出空间性含义向接续助词化·文末助词化含义的转变。在日语中,汉字“处/所”除了有自立语素“ところ”的形式之外,还有由非自立语素“しょ”构成的熟语。从上古时代到近世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它们在本文的附录的部分也有所体现。其中,由“所”字构成的熟语“一所”集中体现了汉语词汇被日语吸收,逐渐丧失空间性含义从而副词化的过程。本文将这一过程单独提出并做了相关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