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哺乳动物肝脏和血清中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背景与目的病毒性肝炎是一类由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感染性疾病。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鼠和鼩鼱等,可向人类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例如可以导致人类肝炎的鼠戊型肝炎病毒和汉坦病毒。导致肝炎的病毒一般具有肝脏嗜性,但由于肝脏血流丰富,一些不具有肝脏嗜性的病毒可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从而被检出。了解鼠和鼩鼱等动物肝脏和血清中病毒的携带情况和基因特征,分析病毒的组织嗜性和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可以增进我们对人类病毒性肝炎可能传播来源的认识,有利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2 研究内容和方法2.1 样本的采集从中国南方8个城市和地区收集家栖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野鼠(黄毛鼠和板齿鼠)、鼩鼱(臭鼩鼱)和蝙蝠(小黄蝠、中蹄蝠、犬蝠、东亚家蝠、中菊头蝠和菲菊头蝠)等几种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肝脏组织样本,以及家栖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野鼠(黄毛鼠)和鼩鼱(臭鼩鼱)的血清样本。此外,还收集实验室大鼠和小鼠的肝脏组织样本。2.2 鼠、鼩鼱和蝙蝠肝脏的宏病毒组学研究采用宏病毒组学方法,探讨在2015年和2016年从中国南方几个地区捕获的家栖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鼩鼱(臭鼩鼱)、蝙蝠(小黄蝠、中蹄蝠、犬蝠和东亚家蝠)以及实验室大鼠和小鼠的肝脏病毒群落构成。2.3 褐家鼠血清与肝脏的宏病毒组学研究采用宏病毒组学方法,探讨在2018年从福建省厦门市捕获的褐家鼠的血清和肝脏的病毒群落构成。2.4 鼠、鼩鼱及蝙蝠肝脏和血清中十九种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PCR方法对鼠、鼩鼱和蝙蝠等几种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肝脏和血清样本进行19种病毒的检测,了解这些病毒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和基因特征。3 研究结果3.1 样本的基本情况共计收集了 1259份肝脏组织样本和572份血清样本。其中,肝脏组织样本来自677只褐家鼠、71只黄胸鼠、98只黄毛鼠、1只板齿鼠、200只臭鼩鼱、121只小黄蝠、52只中蹄蝠、21只犬蝠、6只东亚家蝠、1只中菊头蝠、1只菲菊头蝠、5只实验室SD大鼠和5只BALB/C小鼠;血清样本来自397只褐家鼠、20只黄胸鼠、28只黄毛鼠、67只臭鼩鼱和60只小黄蝠。3.2 鼠、鼩鼱和蝙蝠肝脏的宏病毒组学研究不同动物肝脏的病毒群落构成不同。在蝙蝠、鼩鼱、实验室大鼠和小鼠肝脏中,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和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病毒序列的相对丰度之和占哺乳动物病毒序列相对丰度的90%以上;在家栖鼠肝脏中,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病毒序列的相对丰度(>18%)较其它动物高。3.3 褐家鼠血清与肝脏的宏病毒组学研究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和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是褐家鼠肝脏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两个病毒科;而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则是血清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病毒科(相对丰度>90%)。肝脏中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病毒序列的相对丰度较血清高。3.4 鼠、鼩鼱及蝙蝠肝脏和血清中十九种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来自于鼠、鼩鼱和蝙蝠等几种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1225份肝脏组织样本和342份血清样本进行了 19种病毒的检测。在鼠、鼩鼱和蝙蝠的肝脏样本中,嗜肝DNA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0.36%、1.50%和0.99%;甲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19%、38.50%和2.97%;疱疹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6.65%、2.00%和20.79%。寨卡病毒可在鼠(0.49%)和鼩鼱(1.00%)的肝脏样本中检出。腺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序列分别在鼠(0.12%)和蝙蝠(0.99%)的肝脏样本中检出。这些病毒在血清样本中均无检出。持续性G病毒和细环病毒在鼠和鼩鼱的肝脏和血清样本中均有检出,两种病毒在鼠血清样本中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5.00%和60.00%。戊型肝炎病毒不仅可在鼠(15.07%)和鼩鼱(0.50%)的肝脏样本中检出,也可在鼠的血清样本中检出(2.50%)。博卡病毒和汉坦病毒序列仅在鼠肝脏和血清样本中检出,博卡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19%和1.88%;汉坦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6.88%和5.94%。蝙蝠、鼠和鼩鼱中检出的嗜肝DNA病毒序列与人乙型肝炎病毒B型序列高度相似;鼠和鼩鼱中检出的寨卡病毒序列与人和蚊子寨卡病毒序列高度相似,但是由于本研究未获得这些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需要进一步研究病毒的基因特征和人畜共患的可能性。鼠戊型肝炎病毒和汉坦病毒为人畜共患病毒,这两种病毒在鼠中的检出率较其它动物高,获得的病毒序列分别与以往报道的鼠戊型肝炎病毒和汉坦病毒序列高度相似。本研究检出的甲型肝炎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博卡病毒、持续性G病毒和细环病毒序列与相关的人类病毒序列的相似程度较低,提示这些动物病毒由鼠、鼩鼱和蝙蝠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较小。4 结论(1)家栖鼠、鼩鼱、蝙蝠和实验室大鼠及小鼠肝脏的病毒群落构成存在差异。(2)褐家鼠血清及肝脏的病毒群落构成不同。(3)与蝙蝠和鼩鼱相比,鼠携带的病毒种类较多,提示需要重视鼠在肝脏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环境中的镉(Cadmium,Cd)主要通过大气、土壤、水体或由生物和农作物的生物蓄积作用,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引起镉中毒。肾脏作为主要蓄积器官对于急慢性镉暴露都十分敏感。镉是公认的促炎毒物,但其导致肾毒性和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还有待阐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的活化在急性和慢性肾脏疾病中得以证实,但其活化是否参与镉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肺损伤是指各种肺内外因素所致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急性肺损伤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为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聚集释放炎症因子并形成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受损,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渗出,从而导致肺水肿、肺顺应性减
学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凝练出了初中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文章对“时空视域下初中历史的深度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
期刊
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挖掘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深度学习”和“主题教学”各自的优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期刊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心肌组织重构,如心肌凋亡、肥厚、纤维化等损害,并可导致心力衰竭。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前沿的治疗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具有潜在价值;但关于其药效、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研究证据。因此有必要建立合适的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人类干细胞制剂对心脏的疗效、作用机制,同时对模型动物的干细胞安全性评估也亟需进行。目
学位
背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全世界婴幼儿、免疫低下者及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感染后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哮喘等,具有易反复感染、传播快、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近几十年关于RSV的研究,已经充分认识了 RSV感染给婴幼儿群体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对于RSV感染的发病机理也有部分认识,但目前临床上既没有特异性强、安全性高的抗RSV化
学位
中小学图书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双减”政策的出台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挑战。探究“双减”背景下图书馆的建设、配备、管理及图书馆教师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就做好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提出措施。
期刊
背景黑色素瘤是由皮肤黑素细胞演变而来的恶性皮肤肿瘤,病死率高,且由于遗传、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黑色素瘤发病率在中国,欧洲,美国等地逐年升高。在之前关于黑色素瘤的研究中已经发现,黑色素瘤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与治疗时的肿瘤发展阶段相关,在Ⅰ期时治愈率甚至能够达到99%。但由于具有较高的放疗抗性,黑色素瘤发展至Ⅲ、Ⅳ期后的临床放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对于黑色素瘤的发展机制与高电离辐射抗性产生的因素尚不
学位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最新统计,全球20-79岁的成年人中有5.37亿(10.5%)糖尿病患者,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大约50%的男性糖尿病患者表现出低生育力,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低生育能力的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为了更清晰的解析其中的机制,我们对糖尿病病人睾丸进行了单细胞标签逆转录测序(Single-cell tagg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se
学位
目的针对肝细胞癌(HCC)术后早期复发难以准确预测的临床挑战,本研究拟:首先,训练并验证基于ResUNet网络的CT图像分割模型,实现肝肿瘤和脾脏的全自动化分割;其次,探索肿瘤影像组学特征、脾脏影像组学特征与HCC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最后,构建并验证HCC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探索影像组学生物标志物对预测模型的增量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37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