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金山金矿属于华南大陆的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江(山)-绍(兴)断裂带北西侧。本论文主要采用流体包裹体、拉曼探针、围岩蚀变、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S-Pb-H-O同位素以及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等技术手段,在矿床地质特征、矿田构造、矿区侵入岩和地层、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精细研究成矿过程并获得成矿模式,建立成矿实体模型。金山矿矿区侵入岩为辉绿岩和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854-905 Ma。Sr-Nd-Hf同位素表明,金山金矿矿区内部的花岗斑岩脉主要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并有地幔物质的参与,辉绿岩则为新元古代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判别图解显示,矿区内辉绿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弧环境。经过详细的矿田构造研究,本论文首次提出金山金矿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两期韧性剪切作用:早期由NW向SE的韧性推覆剪切作用,形成NW向超糜棱岩型矿体。晚期NE方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作用,形成NE向石英脉型矿体。金山金矿的围岩蚀变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带,含金石英脉的中心区域表现为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叠加带,伴随着高品位的金矿化;向两侧过渡为弱的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带,矿化微弱;再外侧则为千枚岩原岩,不发生金的矿化。成矿前含CO2流体包裹体记录了金山金矿的初始的流体特征,具有更高的均一温度(285~340℃),较低的盐度(1.4~6.1 wt.%NaCl eq.)和较高含量的CO2。成矿期含金石英脉中富CO2及H20-NaCl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43~272℃和208~266℃,盐度范围为0.6~3.6和3.5~8.9wt.%NaCl eq.。成矿后阶段流体以较低的温度109~201℃和较低的盐度1.1~6.4 wt.%NaCl eq.为特征。研究表明,成矿前高温、富CO2的流体在成矿期发生了不混溶作用,导致金的沉淀富集。计算得成矿前流体最低压力为105~262 MPa,成矿期流体捕获压力为76~113MPa。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是变质成因。超糜棱岩型矿石和赋矿围岩千枚岩有一致的稀土元素特征,说明超糜棱岩型矿石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赋矿围岩千枚岩。超糜棱岩型以及石英脉型矿石中的矿石硫铅同位素与千枚岩地层的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自于地层。本次研究获得阳山矿段含金石英脉的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为750 Ma,表明金山金矿形成于新元古代。综合金山金矿的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围岩蚀变、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的证据,表明金山金矿为典型的造山型金矿。金山金矿的成矿实体模型为:金山金矿的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成矿早期和成矿晚期两个期次。成矿早期,在湾家坞矿段形成了北西向的超糜棱岩型金矿体。成矿晚期(大约760Ma),在阳山矿段形成了北东向的石英脉型金矿体。在金矿体形成之后,金山金矿经历了至少两期的成矿后作用。早期,经历了以矿区F6断层面为主要构造面的逆冲作用,导致金山金矿F6断层以西的湾家坞矿段发生了相对阳山矿段的抬升作用。而后,金山金矿整体经历了区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金山金矿遭受了一定程度剥蚀作用,形成目前的矿体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