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尊被看成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被包含进很多理论模型中。近几年,国内外的自尊研究者对自尊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从研究的行为变量看,有自尊与自我妨碍,自尊与攻击性,自尊与人际关系等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咨询室中的重点问题,而社交回避问题又是人际关系问题中的重点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以及二者与信息选择、解释、存储、提取的关系,和行为倾向的关系。本研究探索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以及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社交回避行为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探讨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本研究以Rosenberg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自尊调查表(SEI)为测量外显自尊的指标,以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IAT)为测量内隐自尊的指标,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互相独立,内隐自尊效应显著,且无性别差异。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将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相结合,探讨了高外显/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低外显/高内隐,低外显/低内隐自尊四组被试在社交敏感性、惧怕他人否定评价、社会回避行为及苦恼情绪上的差异,以期了解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和社交回避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与社交回避相关显著,而内隐自尊与之相关不显著;高外显/高内隐自尊个体社交敏感性不强,最不容易产生社交回避行为,苦恼情绪最低;高外显/低内隐自尊的个体容易体验到拒绝和苦恼情绪但是能使用策略来避免产生社交回避行为;低外显/高内隐自尊个体表现出较强的社交敏感性,也容易产生社会回避行为,且体验到苦恼情绪;低外显/低内隐自尊个体有较强的社交敏感性,也容易产生社交回避行为,且体验到苦恼情绪。内隐自尊在自发行为和情感驱动的反应上要强于外显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