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CAM5和CEACAM6过表达与胃癌转移复发及存活期关系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_lww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7.2%,年死亡率为25.2/10万人,占同期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3.3%,居各恶性肿瘤之首位。胃癌的浸润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过程,也是胃癌致死性的关键因素。肿瘤浸润转移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的粘附、运动、对基质的降解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等方面,其分子机制涉及众多转移相关基因、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的改变,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探讨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与胃癌浸润转移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课题之一。CEACAM5和CEACAM6是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固定在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的锚定蛋白或跨膜域。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但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意义目前尚无系统研究。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EACAM5和CEACAM6 mRNA在非肿瘤胃粘膜、胃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研究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基于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436例胃癌组织及92例非肿瘤胃粘膜组织中CEACAM5及CEACAM6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胃癌复发转移的关系,研究CEACAM5和CEACAM6作为胃癌进展和预后标记物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一)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的标本来自某三甲医院2010年-2011年期间接受手术的48位胃癌患者,收集新鲜胃癌标本48份,另外取自距离原发癌边缘5cm外的48例非肿瘤胃粘膜作为正常对照,提取其总RNA,经逆转录cDNA合成,PCR扩增后读取CEACAM5和CEACAM6 mRNA在非肿瘤胃粘膜及胃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二)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样本来自某四家三甲医院1998年-2004年期间120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并进行随访,其中资料完整并成功获访的为436例。将436例胃癌组织石蜡标本及92例癌旁非肿瘤胃粘膜组织石蜡标本在常规HE切片染色下选取肿瘤区域,提取蜡芯,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EACAM5及CEACAM6在非肿瘤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CEACAM5及CEACAM6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二者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经RT-PCR检测结果显示CEACAM5和CEACAM6 mRNA在非肿瘤胃粘膜与胃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胃癌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肿瘤胃粘膜(P<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EACAM5及CEACAM6在胃癌组织中多为中等阳性表达或强阳性表达,而在非肿瘤胃粘膜组织中则多为阴性表达或弱阳性表达(P<0.05)。高龄患者、肿瘤大于5CM、Lauren浸润型、T3-T4期、有脉管侵犯、有淋巴结转移、有肝脏和腹膜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在Ⅲ期和Ⅳ期的胃癌组织中CEACAM5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低龄患者、肿瘤小于5CM、Lauren肠型、T1-T2期、无脉管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无肝脏和腹膜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在Ⅰ期和Ⅱ期的胃癌组织(P<0.05)。高龄患者、肿瘤定位于贲门、肿瘤大于5CM、Lauren弥漫浸润型、T3-T4期、有脉管侵犯、有淋巴结转移、有肝脏和腹膜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在Ⅲ期和Ⅳ期的胃癌组织CEACAM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低龄患者、肿瘤定位于胃体和幽门、肿瘤小于5CM、Lauren肠型、T1-T2期、无脉管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无肝脏和腹膜转移(远处)、肿瘤分期在Ⅰ期和Ⅱ期的胃癌组织(P<0.05)。CEACAM5与CEACAM6二者间的阳性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CEACAM5及CEACAM6高表达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1)。经COX多因素方差分析检测,CEACAM5及CEACAM6可作为独立的胃癌预后指标(P<0.01)。  结论:  1、 CEACAM5和CEACAM6 mRNA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 CEACAM5和CEACAM6蛋白表达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与胃癌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有关;  3、 CEACAM5及CEACAM6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经COX多因素方差分析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大鼠膈肌的损伤机制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阿霉素(doxorubicin, DOX)致大鼠膈肌损伤的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OX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