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其产生的影响遍及了全球经济的每个层面,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其后,世界各国、各组织为分析解释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展开了大量的研讨。同时,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开展了各层次的讨论,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加重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意义。为此,金融稳定论坛(FSB)和二十国峰会(G20)呼吁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展开行动。IASB为响应FSB和G20的号召,加快了其改革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步伐。在2009年5月的会议上,IASB公布了制定一套新的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9),以替换IAS39的项目计划。替换项目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为分类与计量、减值方法和套期会计。按照计划,IASB在2009年7月14日发布了关于分类与计量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在2009年11月15日,发布了关于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并在2009年12月,发布关于套期会计的征求意见稿。我国的会计准则现在处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阶段,随着IFRS9的全面实施,我国必然面临着与IFRS9趋同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IFRS9的相关规定对我国银行业的预期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在准则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规范研究方法;二是以四大国有银行09、10两年的年报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案例分析方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出台的背景和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银行业的影响的意义。并从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和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等角度描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演变研究。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国际财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历程。其次又对金融工具的定义和分类做了概述。最后重点研究了金融工具准则历史演变过程。第三部分:新准则分类与计量的变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这部分内容是研究替换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首先说明了新准则中分类与计量的主要内容和与原IAS39对比的主要变化和特点。在分析我国银行业中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基础上,从总体、权益工具计量和公允价值变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分类与计量的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第四部分:新准则减值模型的变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这部分是研究替换项目第二阶段的成果。首先分析了减值模型变革的理论依据和新预期损失模型的特点。其次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的实施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并注重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提出我国面对减值模型变革应采取的政策。第五部分:我国与IFRS9的趋同及最新动态跟踪。这部分首先说明了在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一些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应采取的立场策略。最后,对替换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套期会计的准则制定做最新的成果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