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外科手术是传统治疗PDA成熟的方式,近年来在超声心动图(UCG)引导下经导管封堵治疗PDA成为主流方法。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封堵术临床疗效方面,对于不同术式在术后心脏变化及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全面对比研究较少见。临床上发生PDA术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POLVD)的情况并非罕见,其成因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UCG综合评价PDA经介入封堵术与外科结扎术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综合比较两种手术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回顾分析185例PDA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封堵组与结扎组。两组分别按术前、术后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术前、术后7天、1个月、6个月行UCG常规检查,各自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心脏构型及功能等相关参数;两组按术前、术后7天、1个月及6个月将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同时比较术后瓣膜功能、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力及左室射血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其次,将未使用影响心功能药物的171例患者根据LVEF下降比例是否大于10%分两组,选取可能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异常下降有关的潜在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封堵组术后7天左室内径、左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室每博量(LVSV)明显减小(P<0.05),随时间呈进行性回缩;左房内径(LAD)术后缓慢缩小,以术后6个月为著(P<0.05);肺动脉内径(PAD)术后7天立即缩小,以3个月后为著(P<0.01);左房内径/主动脉内径(LAD/AOD)比值于术后1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1);肺动脉收缩压(PASP)3个月之后明显下降(P<0.01);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术后早期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1个月后逐步回升(P<0.01),3个月后恢复正常。结扎组术后7天左室内径、LAD、LAD/AOD、PAD、LVMI、LVSV均开始减小(P<0.05),后期无显著变化(P>0.05);PASP3个月之后明显下降(P<0.05);LVEF及LVFS术后稍下降,1个月后回升至正常水平(P<0.01)。两组AOD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29)0.05)。封堵组LVEF由术前(66.9±7.87)%降至术后(60.56±9.89)%;而结扎组由术前(68.05±6.94)%降至术后(64.05±8.58)%,封堵组较结扎组术后LVEF下降明显(P<0.05),但结扎组术后LVEF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较封堵组长(P<0.05),残余分流发生率高(P<0.05)。两组肺动脉高压(PH)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出现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及主动脉瓣反流(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PDA术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PDA最窄内径、术前LVEDD、LVMI以及术前合并MR(P<0.05)。【结论】1、介入封堵术与外科结扎术疗效均确切,外科结扎术后LVEF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更长,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更高。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PDA最窄内径及术前合并MR是引起PDA术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