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国发展始终面临着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的双重目标。但是以政策手段干预要素流动的方式来实现区域平衡,会对经济的增长造成损害。本文指出,近十多年来,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仍然存在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建设用地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体经济效率增速放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孕育着很大的债务风险。以开发区为例,本文也分析了一项具体政策上的中西部偏向如何影响了区域平衡和资源配置效率。开发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存在地理异质性:在靠近大港口的地区,开发区提高了企业的TFP;而远离港口的地区,开发区却降低了企业的TFP。但是,在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报上,远离港口地区的开发区并不逊色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区。因此,2003年以后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在短期内会使得相对更多的企业投资于中西部地区,从而相对提高其经济增速,但长期来看,由于效率低下,偏向政策本身及其带来的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开发区对企业TFP作用的地理异质性,也意味着平衡政策扭曲了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要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源的“动钱”方式来实现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动人”和“动钱”相结合,同时实现经济集聚和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本文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来实现效率和平衡的双赢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