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淡水育珠的主要蚌种,广泛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及中部等地区。目前,洞庭湖区三角帆蚌的相关研究仅限于品种形态生物学研究,有关淡水育珠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在我国一直没有开展起来。随着自然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大规模的贝类捕捞、养殖周期缩短和密集养殖以及湖泊水域沼泽化影响,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养殖资源种质退化,开展对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已经非常迫切。作者于2004年8月~2005年8月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洞庭湖区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以酚-仿抽提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太平洋牡蛎的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样本进行PCR扩增,10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杂合度大于0.500。反应产物经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EB显色、软件分析电泳结果,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学参数。结果表明,在自然和养殖群体中,10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平均数(a)分别为6.7和6.0,每个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a_e分别为2.5-6.7和1.8-6.8,群体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8230和0.7420;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和基因分化系数为0.7458、0.1555和0.0427;自然群体内每个座位上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98—0.904、个体识别率(DP)为0.529—0.872、非父排除率(PPE)0.390—0.816,其累积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均达到0.9999,表明所选座位属中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可以将它们应用于今后三角帆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以及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的研究中。结果表明,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虽然还较小,但野生群体正在经历着一些等位基因尤其是一些稀有等位基因丧失的危机,要提高养殖三角帆蚌的经济能力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种质保护措施,保持其较高的杂合度,从而提高淡水养珠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