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行为学和形态学角度观察拨法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现象的影响,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5-HT2A和GABA-B受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以及外周血清IL-1β表达的改变,探究拨法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起效机制,完善拨法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拟通过本次研究,为临床运用拨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疾病,改善及预防患者相关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拨法组以及模型组四组,后两组通过对坐骨神经环绕结扎造成CCI模型,拨法组大鼠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拨法,对大鼠进行定性、定量的干预,依次刺激患侧殷门、承山和阳陵泉穴,每穴各刺激3min。干预结束后再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拨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1取造模后7天和拨法干预20天后为两个时间点,通过光热耐痛阈实验观察大鼠的热痛觉过敏情况,探寻拨法减轻NPP痛觉过敏状态的行为学依据;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坐骨神经损伤处轴突、髓鞘等结构的变化,探寻拨法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恢复的形态学依据。2通过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对L3-L5节段脊髓中5-HT2a受体进行蛋白定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L3-L5节段脊髓背角中GABA-B受体进行分析,探究拨法干预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脊髓中抑制性神经递质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的表达,减轻中枢去抑制作用,进而抑制疼痛的发生与发展,有效地缓解NPP自发性疼痛的相关症状。3为探究拨法对于促进炎性疼痛的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大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脊髓背角中IL-1β进行定位的分析,探究拨法干预是否可以有效地减少脊髓背角与外周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在中枢中减轻中枢敏化作用,在外周中减轻NPP的炎性症状,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结果]1行为学结果:造模后7天的拨法组与模型组的行为学表现相同(P>0.05),二者与正常组相比,光热耐痛阈阈值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干预20天后,虽然模型组、拨法组与正常组相比,阈值均明显下调(P<0.05),但拨法组与模型组相比,阈值已有显著性升高(P<0.05)。2形态学结果:造模后7天,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可见神经元轴突排列整齐,轴索及神经髓鞘完好无损;模型组轴索崩解,髓鞘破碎,出现大量增生破裂的雪旺细胞。拨法干预20天后,模型组轴索、髓鞘稍有序,仍可见增生破裂的雪旺细胞;相比之下,拨法组的神经纤维排列稍有序、轴索模糊可见,增生破裂的雪旺细胞减少。3脊髓中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的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的拨法组与模型组中,CCI模型大鼠脊髓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蛋白的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干预20天后,拨法组大鼠脊髓中两种受体的表达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含量仍明显下降(P<0.05)。4中枢及外周中IL-1β的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的拨法组、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脊髓背角及外周血清中IL-1β的表达均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干预2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相比,已有显著性下降(P<0.05)。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拨法干预20天后,虽然模型组、拨法组与正常组相比,脊髓背角及外周血清中IL-1β的表达依旧明显上调(P<0.05);但拨法组与模型组相比,已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1拨法可减轻CCI模型大鼠的痛敏状态,促进损伤后坐骨神经纤维髓鞘的再生,减轻雪旺细胞胞质和线粒体的水肿,为拨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类疾病提供了行为学和形态学证据。2拨法可上调CCI模型大鼠脊髓中抑制性神经递质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的表达,参与减轻中枢去抑制作用,减少伤害性感受信息的传递,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性疼痛的程度。3拨法可下调CCI模型大鼠脊髓以及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在中枢抑制中枢敏化作用,在外周中减轻炎症反应,可有效地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4以上结论相互印证,说明经过拨法干预,可有效地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状态,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减轻异常疼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