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金融脱媒”形式与途径的持续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及中央银行多次降息让利差不断缩窄,再加上网络金融飞速发展带来的剧烈冲击,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只高不低。同时,在“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阶段,金融监管愈加严厉,信贷规模受到更为严格地管控,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存款立行、以存定贷的压力依然存在。为积极有效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以及监管政策趋严带来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渐渐将目光转向轻资本、金额大的类信贷业务,以推动收益来源从固有的、单纯的存贷利差向多样化金融服务收入转换。从此,类信贷业务规模呈现出指数增长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新经济形势下带动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快速提高的收益增长极。在实际工作中,类信贷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产品丰富多样、结构设计复杂,且一项业务经常涉及多个部门,相应的监管政策及制度要求也包含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对类信贷业务的准入、审批、投后等风控管理的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G商业银行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银行之一,在传统外汇外贸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近十多年以来,G商业银行不断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先后在旗下成立证券、基金、保险、租赁等子公司,拥有了全牌照运营的集团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经营能力。在投资银行这片业务蓝海,更是加大了资源投入,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16年仅类信贷业务即实现收益超50亿元。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均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但其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侧重于原有贷款业务领域,对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缺少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方法,且内部审计人员在类信贷业务方面的专业水平较低、风控意识不强,使得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常常流于形式,未能发挥“三道防线”的实质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鉴于类信贷业务规模的飞速增长对银行及金融业层面带来了诸多的风险,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并严格规范其内部风险管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本文以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有关原理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法,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通过对G商业银行基本情况及其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人员管理、流程、技术和方法等现状着手,来分析G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影响G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质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风控意识不强;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方法和制度落后;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到位,对责任人的问责流于形式。本文在深入分析G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相关成因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并结合G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G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对策。首先,强化内部审计垂直管理报告制度,规范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相互审计和定期交流机制,从而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其次,定期开展类信贷业务培训,培养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专职人员并搭建晋升通道,保证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审计质量。再次,建立独立的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数据库,完善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方法与制度建设。最后,强化类信贷业务发现问题整改及问责处理,并将落实情况与薪酬和晋升挂钩。与当前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独立性、有效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不同,本文重点对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防范风险,而且对其他有此类业务开展的金融机构也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