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以杏树品种凯特杏为试材,对其在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下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温室环境因子对杏树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露地栽培相比,日光温室栽培始花期比露地提早40d左右,温室花期持续天数9d,露地5d,花期较露地延长了4d。温室栽培凯特杏成熟期较露地提前了30d左右。
2)日光温室栽培凯特杏杏叶片干鲜重比、比叶重下降,相对含水量增加,新梢显著加长,单叶面积显著扩大。温室条件下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紧致度减小,叶片气孔密度下降,气孔长度、宽度均小于露地,气孔长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3)新梢速长硬核期,温室栽培凯特杏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233.3μmol·m-2·s-1和45.5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282,露地栽培凯特杏的LSP和LCP分别为1387.51μmol·m-2·s-1和87.5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317,温室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低于露地凯特杏,光饱和点下降11.1%,补偿点下降48%,表观量子效率下降11%。
4)新梢速长硬核期,温室栽培凯特杏的CCh饱和点(CSP)和CO2补偿点(CCP)分别约为1090.8μmol·m-2·s-1和80μmol·m-2·s-1,露地栽培凯特杏的CSP和CCP分别约为1522.5μmol·m-2·s-1和87.5μmol·m-2·s-1,温室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CO2饱和点和补偿点比露地的CO2饱和点和补偿点都要低,CO2饱和点平均下降28.4%,补偿点平均下降8.6%。
5)在硬核期和果实膨大期,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凯特杏两个时期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了双峰型曲线,峰值在10:00和15:00左右,温室栽培比露地栽培分别降低了32.3%和35.9%;但叶绿素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叶绿素总量温室栽培比露地栽培升高了50%,叶绿素a、b含量分别升高了44%和69.8%,叶绿素a/b的比值降低。
6)研究表明,PAR与Pn日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空气CO2浓度和温度通过调节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影响Pn的日变化,且Gs和Tr与Pn都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中午放风,能够有效的缓解环境因子对Pn的抑制作用,避免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7)Pn季节变化表明,在果实发育期内温室和露地栽培凯特杏Pn分别在4月份果实膨大期和5月份硬核期达到最大值10.02μmol·m-2·s-1和13.36μmol·m-2·s-1,温室杏Pn明显低于露地,且Pn总体水平降低,可能与光照强弱有关。
8)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试验结果表明:温室南部具有较低的Tr和较高的WUE,说明南部适应能力较强;与露地栽培相比,温室栽培Tr和WUE均下降,说明温室栽培对高温干旱等逆境环境适应性较差,生产上应加强温室栽培杏的水分管理。
9)丙二醛(MDA)的含量在温室和露地栽培下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成熟期最高。温室内叶片MDA含量高于露地,可能由于初春低温和土壤缺水等因为导致温室MDA含量升高,应及时加强温室的保温和浇灌工作,避免使温室杏处于低温和干旱逆境下。
10)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温室低于露地,在硬核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略微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相同,温室明显低于露地,但一直呈上升趋势。二者含量均表现为温室低于露地,可能也与光合强弱有关,而可溶性糖在果实成熟期下降,可能由于此时生殖生长旺盛时期,叶片光合产物用于果实发育而叶片积累较少。
11)研究了几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OD、SOD活性温室均低于露地,温室南部高于中部和北部;但CAT活性则相反,温室则高于露地,温室南部低于中部和北部,其因为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