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7年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1)的临床资料,以确定DILI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为临床医师在DILI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9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12例确诊的DIL1病例的数据,其中498例纳入本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病史,临床表现与分型,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疾病严重程度及死亡率的数据。[结果]1.2013年至2019年DILI住院患者的年度构成比呈逐渐增高的趋势,2019年占比21.89%;男女比例为1:1.05,女性患者较多见;年龄主要集中在37-68岁,占68.47%,性别在不同年龄段中有显著差异(P=0.029);纳入的少数民族患者占20.68%。引起DILI的基础疾病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25.90%),呼吸系统疾病(16.47%),肿瘤疾病(9.44%);26.91%有基础肝病;16.87%有过敏史。2.导致DILI的可疑药物中,单一用药占89.56%,主要有中药(56.43%)、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8.03%)、抗感染药物(4.42%)、解热镇痛药物(4.22%)等,联合用药占10.44%。3.急性起病者占97.19%;住院DILI患者的严重程度以3级重度肝损伤为主;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63.05%,其中肝细胞损伤型以37-52岁年龄段多见,占26.70%,胆汁淤积型以53-68岁多见,占7.20%,年龄段在临床分型中有显著差异(P=0.000);14例患者既往有DILI病史,其中3例经肝穿病理活检提示为慢性肝炎;用药时间以5-30天起病居多;DILI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以多种临床表现共存为多见;不同药物导致的DILI中,年龄、ALT、AST、ALP、TBIL、TBA在不同可疑药物种类中有显著差异(P=0.000,P=0.049,P=0.004,P=0.049,P=0.000,P=0.000);实验室指标中 ALT、AST、ALP、GGT、TBA、INR、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0,P=0.018,P=0.003,P=0.019)。自身免疫抗体以抗核抗体(ANA)较多见,共55例,其中以ANA(核颗粒型)为主,滴度最高1:320,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及核磁均以肝实质信号异常为多见;54例完善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患者以慢性肝炎型多见。4.96.99%的DILI患者治愈或者好转,3.01%的患者未治愈。单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型、ALB、ALT、GGT、INR水平升高在预后分组中有显著差异性(P值分别为0.004、0.000、0.000、0.033)。有序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GGT、INR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DILI目前发病趋势逐渐上升,以高龄、女性多见,可疑用药以TCM/HDS、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常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住院DILI患者的严重程度以3级多见,多数DILI患者停药后预后良好,GGT、TNR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