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是循环经济生根发展的“希望的田野”,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重要应用实践,其优势在于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助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使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环境退化脱钩的根本实践途径。近年来,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持续升温的井喷态势,表明了在我国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均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价值重构等多元内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棘手性、动态性、复杂性、战略性、外部性及协调难度大等特点,牵涉到多元化的区域循环经济利益,多元化区域主体的循环经济参与表现,多元化区域循环经济制度的有效供给,多元化价值观的交相辉映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命题,区域循环经济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工程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而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深入、快速、健康发展更需要进一步的学术理论及实践探索。为此,本学位论文以“主体、客体、绩效为逻辑主线”开展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已经得到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循环经济利益与循环经济法益互动性探讨;循环经济视野下公众参与机制及其保障;循环经济法律概念的再界定;西部区域循环经济制度体系构建;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法律义务;我国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一一种必要性和障碍性的分析;循环经济之生态学理论基础阐释。本学位论文共9章,其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如下:第一章,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本文的文献背景。本部分回顾了循环经济的源流脉络,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提供了研究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素材。第三章,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本部分界定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从体系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区域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第四章,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本部分论述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成效初显,但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化水平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的现状。进而从经济学理论支撑、激励机制、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政府推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六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以主体、客体及绩效为逻辑主线对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主体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多维主体的应然角色及定位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现实性解剖和前瞻性研究。从客体角度出发,进行了基于PHS的循环经济三维七度解读,对其边缘概念进行厘清,消除了对于循环经济概念的直观推断与误读。进而,对循环经济诸多认知误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封闭”的循环经济其实质是开放的;局部的构圈建链不是循环经济;循环率不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生态效率才是循环经济的科学测度。从绩效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的,包括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在内的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印证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本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及实践价值之所在。第八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保障与多维政策体系研究。本部分基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治理需求,分析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保障性。然后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主体角色分析为依据,构建了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及参与性政策在内的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多维政策体系。本部分是本论文的另一研究重点及实践价值之所在。第九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部分对于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对今后需要继续跟进、深化研究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