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是与剧作家本人家庭生活的不幸紧密相连的。他在剧作中反复探索的主题,如命运的无情、混乱的家庭关系以及人生的无助等,都与他早年不幸的家庭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奥尼尔的不幸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即童年时代的家庭悲剧和青年时代的丧亲之痛。对他来讲,童年的记忆是一个解不开的结。母亲的吸毒、父亲的吝啬、哥哥的堕落和自己强烈的无归属感总让剧作家感到战栗、恐惧和难以面对。对于这段辛酸的家庭史,奥尼尔保持沉默近四十年。此外,在奥尼尔三十二岁到三十五岁的短短三年之间,他的父亲、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幼年时郁积的悲哀和亲人相继逝世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让年轻的剧作家感到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在此后的二十年创作生涯里,奥尼尔的每一部戏都与死亡、悲悼和变态的家庭关系相关。戏剧舞台成了奥尼尔化解伤痛的唯一方式。 奥尼尔在创作中进行的悲悼是痛苦而漫长的。从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来看,他在1920至1940年间创作的三部家庭戏,《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以及《悲悼》,都充满着对过去的深切悼念。作家的情绪可谓伤痛满怀、欲说还休。直到1940年,在安静的加利福尼亚“道舍”里,奥尼尔才在自传式戏剧《长日入夜行》里第一次不加掩盖地讲述了早年的伤心往事。已经作古二十年的父亲、母亲和哥哥在他的笔下复活。在戏剧舞台上悼念了二十年的奥尼尔终于可以面对他死去的亲人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丧亲之痛往往会引起心理能量的“缺失”。饱受心灵创伤的奥尼尔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丧亲之痛后,情感上的“缺失”是不难想象的。事实上,许多学者都曾考察奥尼尔创作时的心理历程。著名奥尼尔专家特拉维斯·波加德(Travis Bogard)在《无声的“道舍”》任份。mthosilenceofTa口House)一书里指出,奥尼尔一生都为过去的伤痛所折磨,而戏剧创作正是他舒缓压力的安慰剂。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文学评论家斯蒂芬·布兰克(StePhen A.Black)认为奥尼尔悲剧主题与他感情上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不安定的童年、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以及家人的死亡极大地伤害了奥尼尔的心灵,因此他才在剧作里创造出一个个疯狂的家庭和令人难以置信的罪恶。他这样做,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解脱。正是在对这类题材反反复复的探求中,奥尼尔最终释放了郁积的心理能量,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基于上述观点,这篇论文重点讨论奥尼尔的心理“缺失”和这种“缺失”在剧作中的体现,旨在揭示奥尼尔创作家庭悲剧的心理因素及创作时的心理历程,以便更好地解读奥尼尔剧作及其悲剧张力。研究的手段是运用弗洛伊德和现代心理学家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关于情感“缺失”的理论,对奥尼尔和他的四部典型作品进行心理分析,以此探求剧作家创作的源动力。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第二章回顾奥尼尔早年的不幸并分析这些不幸对他心理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重点讨论奥尼尔如何运用戏剧创作来弥补他心理的“缺失”。其中,第三章着重分析奥尼尔在1920至1940年间创作的三部家庭戏:《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以及《悲悼》;第四章则主要分析奥尼尔最重要的悲剧《长日入夜行》。通过探讨剧中人与奥尼尔家人的对应关系以及透过他们反映出的剧作家对家庭悲剧的思考,论文力图证明:奥尼尔在写作中悼念家人二十年后最终化解了心灵的伤痛;在宁静的“道舍”,他的生活归于平静,悲伤的童年、逝去的亲人对于奥尼尔来讲,都化为陈年往事,对此他不再躲避,也不用感到痛苦和难以面对了。关键词:奥尼尔悲悼悲剧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