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入院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院内和一年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检测,按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HbA1c≤5.6%,N=46)、B组(5.7%≤HbA1c≤6.4%,N=64)、C组(HbA1c≥6.5%,N=64)。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记录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既往疾病史、入院时的生命体征、实验室化验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及治疗经过。对患者心肌梗死后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记录,通过查询再次住院记录、门诊及电话询问,对患者1年内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随访调查。比较HbA1c各分组的基线特征,探讨入院HbA1c水平对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一年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总体研究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70±1.64%(范围:4.70-13.40)。根据入院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分组,可以看出A组年龄较B、C两组偏小;三组患者的糖尿病史有明显区别。在总体研究人群中,65人有糖尿病史,占37.4%,109人无糖尿病史,占62.6%。在无糖尿病史的病人中,13人(11.9%)的糖化血红蛋白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6.5mmol/l)。C组空腹血糖测定结果最高,明显高于A、B组,而A组与B组却无明显差别。空腹血糖正常的患者中有15人(14.3%)的HbA1c≥6.5%。2.三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基本无差异,其中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之比(E/e’)无统计学差异,而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得出HbA1c与E/e’存在线性相关(r=0.339,p=0.028)。3.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可以看出三组患者中三支病变的比例有明显区别,C组显著高于A、B两组;除此之外,各组之间罪犯血管无明显差异,经过介入治疗后,完全血运重建率、植入支架数量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造影剂用量无明显差异。4.从出院带药情况可见三组患者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硝酸酯类及其他口服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A组在院内静脉应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C组。5.各组之间院内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C组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08)。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在三组的发生情况相似。6.各组患者的一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和有明显差异,C组高于A组(p=0.015)和B组(p=0.013);C组患者在一年随访期间发生严重心力衰竭的概率高于A组(p=0.002)和B组(p=0.002);三组间未观察到非计划再次PCI/PTCA、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显著差异(P>0.05)。根据一年内MACE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经log rank检验,B组与C组有显著差异(p=0.004),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可见Killip分级>1、糖尿病、空腹血糖、心率、HbA1c与STEMI患者一年内MACE发生率相关,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校正其他预测因素后,Killip分级>1(OR=2.575,P=0.036)、HbA1c(OR=1.300,P=0.009)为一年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关联;2.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3.糖化血红蛋白是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一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