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体外制备人工牙釉质脱矿模型,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及显微硬度仪,观察及评价不同浓度含硅再矿化液对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效果,并借助能量分散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对经再矿化液处理后的脱矿牙釉质进行釉质表面钙磷比值分析,为临床早期龋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不同浓度硅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后釉质表面的微观形貌观察收集因正畸、牙周病拔除的前磨牙、切牙或磨牙共30颗,要求无白斑、无龋坏、无缺损、无裂隙。用高速手机将30颗离体牙截根并保留牙冠部分,再用低速切割机沿牙长轴方向将牙冠分为颊、舌两部分并保留颊侧部分备用。将牙体的颊面预留出约4mm×5mm的开窗区,其余部分用不同颜色的抗酸性指甲油双层封闭。将制备好的标本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A1组:基础再矿化液处理组(含0ppm Si的基础再矿化液)、B1组:含0.5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C1组:含1.0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D1组:含8.0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E1组:含16.0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其中A1组为对照组,B1、C1、D1、E1组均为实验组,每组6个标本。然后将标本置于乳酸凝胶中,开窗区朝上,一周后取出,制备成人工脱矿模型。分别将5组脱矿模型置于5组再矿化液中进行再矿化实验。将脱矿后的标本及再矿化三周后的标本运用SEM进行釉质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实验二:不同浓度硅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后釉质表面的显微硬度测定标本的前期制备同实验一。将制备好的标本随机分5组,分别为A2组:基础再矿化液处理组、B2组:含0.5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C2组:含1.0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D2组:含8.0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E2组:含16.0ppm Si的再矿化液处理组,其中A2组为对照组,B2、C2、D2、E2组均为实验组,每组5个标本。标本的开窗区釉质表面用金刚砂纸梯度打磨,打磨平整后将标本置于乳酸凝胶中,开窗区朝上,48小时后取出,制备成人工脱矿模型。然后分别将5组脱矿模型置于5组再矿化液中进行再矿化实验。分别测定5组标本实验前、脱矿48小时后及再矿化三周后釉质表面的显微硬度(Microhardness, MH)。5组标本的显微硬度测定结果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三:含硅再矿化液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后釉质表面的钙磷比值分析标本的制备同实验一。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即:A3、B3组,每组5个标本。然后将2组标本置于乳酸凝胶中,开窗区朝上,48小时后取出,制备成人工脱矿模型。取出后,A3组用基础再矿化液处理,B3组用实验一与实验二中所发现的再矿化效果最好的含硅再矿化液处理,分别将A3组、B3组的脱矿模型置于2组溶液中,三周后取出。干燥后运用EDS分析各组标本釉质表面的钙磷比值,并将钙磷比值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SEM观察结果:脱矿后,肉眼可见5组标本开窗区均为白垩色,表面无光泽。SEM观察可见标本的釉质表面出现凹陷,釉柱中心被溶解,表面呈现蜂窝状结构,柱间部位相对完整。各组间釉质表面形态无明显差异(见图1)。用不同浓度的含硅再矿化液处理后,肉眼可见釉质表面白垩色改变有所减轻,大部分釉质表面光泽有所恢复。SEM观察可见不同的微观形貌,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含硅的再矿化液组都有促进再矿化的作用,其中以D1组的再矿化效果最为显著。在B1-D1组的硅浓度范围内,随着硅浓度的增加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程度越高,而当硅浓度上升至E1组时,其再矿化程度较D1组有所下降。②MH测定结果:再矿化后各组釉质表面的硬度值都有所升高但都未达到实验前硬度值,其中硬度值升高最多的是D2组,其余依次为C2组、E2组、B2组与A2组。A2组与B2组、C2组、D2组、E2组均有明显的差异(P<0.01)。D2组与B2组、C2组、E2组均有差异(P<0.05)。C2组的硬度值高于B2组、E2组,但它与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2组硬度值略高于B2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EDS测定结果:A3组釉质表面含氧、钙、磷等元素,但不含硅,其中钙磷质量比为Ca/P=1.98±0.57。 B3组釉质表面除了含有氧、钙、磷等元素外还含有硅元素,钙磷质量比为Ca/P=2.28±0.17,明显高于A3组中的钙磷质量比,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硅具有促进脱矿牙釉质再矿化的作用。②不同浓度硅促进脱矿牙釉质再矿化的效果不同,当硅浓度为8.0ppm时,再矿化效果最佳。当浓度为0~8.0ppm时再矿化效果呈上升趋势,超过8.0ppm时再矿化效果呈下降趋势。③硅能够促进脱矿牙釉质发生再矿化作用可能是由于硅可以促进钙和磷的沉积,并呈现为一种硅磷酸钙盐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