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aseular Dementia, VD)是指各种由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等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相比较其他疾病来讲,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其发病率仅次于阿茨海默病(Aizheimer’s Disease, AD),这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血管性痴呆是认知功能损害的较严重的阶段,血管性痴呆一旦形成,治疗起来将变得十分困难。目前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各类痴呆中血管性痴呆是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如果能在疾病的早期就对其进行控制,则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进行理论探讨,并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上篇为理论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对中医学古代的文献的查阅,系统梳理历代医家对有关痴呆病证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以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以此进行理论溯源。祖国医学中并没有血管性痴呆的病名,往往将其统称为“痴呆”。“痴呆”这个中医学名词形成于汉代末年,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痴呆病位在脑,肾虚、瘀血、痰浊及情志失调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治则治法。其次,通过对近十年的医学期刊中有关血管性痴呆的梳理,总结了现代医家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治则治法的研究进展,认识到本病的病因除本虚以外,瘀血、痰浊、热毒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时提出了扶正、祛邪等相应的治则治法。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血管性痴呆早期的病理,认识到瘀血阻滞、痰蒙清窍、脑络不通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关键,痰瘀久滞、化毒损络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及演变的核心环节,该特点尤以发病早期表现最为突出。证实了祛邪法在血管性痴呆早期治疗中的意义,并提出清毒活血化痰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早期的基本治法,为进一步研究清毒活血化痰法对血管性痴呆早期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我们以方测证,以板蓝根、葛根、郁金、凌霄花、薏苡仁等药配伍组成具有清毒活血化痰作用的双根清脑颗粒为例,从其处方组成、配伍规律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等方面,对双根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加以论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清毒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以期能为临床防治血管性痴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下篇为实验研究部分。本实验是继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毒活血化痰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益智机理研究;BK2007243)之后的实验研究,为江苏省经贸委“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双根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主要以清毒活血化痰为基本治法的双根清脑颗粒为例,采用离体实验的方式,首先进行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然后用低氧低糖方式造模,再通过不同浓度双根清脑颗粒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继而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的存活率等,深入探讨“痰瘀毒互结”的病机,分析清毒活血化痰法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血管性痴呆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双根清脑颗粒能有效提升受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从而进一步证实本文结论:1.血瘀痰浊和毒邪是血管性痴呆早期的重要致病因素2.血管性痴呆早期的基本病机是痰瘀毒互结3.清毒活血化痰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早期的基本治法之一4.适当剂量的双根清脑颗粒对受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