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贵州实现了自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份,耕地破碎,生态脆弱,工程性缺水严重,财力薄弱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速度慢、水平低、不稳定、不平衡,维持粮食自求平衡目标几乎是举全省之地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人增地减矛盾会更加突出,耕地的有限性、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粮食不可能完全地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化,依靠拓展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的空间非常有限,贵州粮食的产出弹性很小。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的转换升级,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产不足需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维系贵州粮食自求平衡目标将会付出更多代价。 贵州本来就有发展粮食以外的其他作物和产业的有利条件,如果非要达到粮食完全自给目标不可,就势必要把有限的投入资源,从经济效益高、比较优势明显的作物和产业,转移到经济效益低、比较劣势明显的粮食生产上。这样不仅会造成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升级艰难,财政负担不断加重,而且还会减少贸易收益,限制就业扩大,影响长期收入的增加,其结果必然是粮食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消费者无力购买粮食,粮食安全概率大为下降。在加入WTO和全国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我们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形式,部分可全部地获得所需的粮食,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在开放化市场化形势下,由于贵州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确无必要追求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目标,否则将使全省经济运行付出高昂的成本。 故此,将贵州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样一个系统中来考虑的话,应有新的确保粮食安全之路径:在立足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选择竞争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粮食开放化、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贵州粮食比较优势,从根本上提升贵州粮食生产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力争以较少的代价求得充足而又稳定的粮食供给来源,以降低粮食安全的机会成本,产不足需部份适当调入进行调剂,并建立合理的地方储备,同时积极发展非粮食替代品,达到粮食安全既买得到又买得起的目标,确保贵州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