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罗西汀作为选择性五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s)的代表药之一,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状,被广泛应用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临床治疗中。然而,由于帕罗西汀最低有效浓度的尚不明确,临床医师在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时大多采用摸索式的经验疗法;且临床发现给予MDD患者同样剂量的帕罗西汀,他们体内帕罗西汀血药浓度差异很大,临床应答个体差异明显。这两个问题均会导致患者的病程迁延,造成明显的个体疗效差异。由于MDD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帕罗西汀血药浓度和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是否影响抗抑郁疗效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实验在继承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与神经元细胞的萎缩、损坏的修复密切相关,且BDNF和GDNF均是SSRIs的下游信号因子,因此遴选出BDNF、GDNF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探讨它们与帕罗西汀疗效的相关性,筛选出与药物疗效相关的等位基因,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目的研究汉族人群帕罗西汀的血药浓度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s6265的基因多态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21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帕罗西汀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根据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标准,入组中国汉族MDD患者298名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葛兰素史克)20mg/天,治疗周期6周。用药前及用药6周后,对入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评分。于用药第六周末,计算HAMD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HPLC-FD)测定患者体内帕罗西汀血药浓度,剩余全血采用SequenomMassArray系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根据298名MDD患者帕罗西汀血药浓度数值,认为帕罗西汀血药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疗效显著相关。统计分析得出帕罗西汀的最低有效浓度为50.31ng/ml。入组研究对象使用帕罗西汀治疗6周后,根据HAMD减分率,将298名患者分为有效组219人,无效组79人。在排除血药浓度对疗效影响的条件下,BDNF单核苷酸突变位点rs6265的基因多态性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显著相关,其中无效组携带G等位基因的频率要显著高于有效组(p <0.001),且这种显著性差异只存在于女性中(p=0.019)。在GDNF的21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中,发现2个位点(rs2973049, rs2216711)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显著相关,其中rs2973049中无效组携带A等位基因的频率要显著高于有效组(p=0.005),且这种区别并无性别差异;在rs2216711中无效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频率要显著高于有效组(p=0.006),且这种显著性差异只存在于女性中(p <0.001)。结论1.帕罗西汀血药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临床疗效显著相关,其最低有效浓度值为50.31ng/ml。2. BDNF rs6265位点基因型多态性与帕罗西汀疗效显著相关,携带G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者可能对帕罗西汀临床应答较低,用药疗效较差。3. GDNF rs2973049位点基因型多态性与帕罗西汀疗效显著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对帕罗西汀临床应答较低,用药疗效较差。4. GDNF rs2216711位点基因型多态性与帕罗西汀疗效显著相关,携带T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者可能对帕罗西汀临床应答较低,用药疗效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