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调解话语中的法官身份建构——基于目的原则的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了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矛盾纠纷案件激增的社会现实和司法困境,客观上使得“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大调解的司法格局长期存在,同时也使得法庭调解成为民事审判司法程序的必经阶段。法官在整个法庭调解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法庭调解中各种关系的核心,他们是法院调解制度运行中的操作者,这也是法院调解区别于其它类型调解的最大不同。因此,对法官的言语实践及其角色、身份的考察对于理解法庭互动话语中的相互关系乃至整个调解制度至关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法官在法庭调解实践中的言语活动或是身份研究在法庭话语研究的诸多文献中却鲜有涉及。  本研究立足于机构话语,采用廖美珍提出的目的原则理论及分析框架,以调解互动中法官的身份建构为研究对象,结合真实的法庭调解话语语料,从微观层面对法官的调解话语进行描写与分析,旨在对目的关系制约下的不同目的互动模式中法官所建构的身份进行定性分析。重点探讨法官在不同目的关系制约下的目的互动中建构了怎样的身份以及这些身份是通过怎样的话语选择及策略建构的。  基于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目的关系制约下的目的互动模式中,法官通过不同的话语选择及策略主要建构了两类身份。一类是静态的机构身份,该类身份是在目的中立关系下的互动中建构的,主要有机构代言人、调解程序组织者、中立的调解人、调解程序的调控者和案件事实的调查者这五种身份;另一类是动态的话语身份,该类身份则是在目的一致和目的冲突关系下的互动中建构的,主要有劝服者、教育者、评价者和和事佬这四种身份。在建构静态身份时,法官倾向于使用程序性、机构性的语言,采用打断、提问、话题控制与转移等策略来进行调解,而在建构动态身份时,法官则倾向于选择生活化的语言,采用打比方、预设、模糊策略、面子策略等来进行调解。  本研究从目的原则出发探讨法庭调解话语中法官的身份建构,把身份建构的研究范围拓展到法庭调解这一话语类型中,可以改变目前身份研究的现状,扩大身份研究的范围。同时,从目的原则的角度分析法庭调解话语中法官的身份建构,属于把语言学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法庭言语实践的法律语言学研究范畴,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法律语言学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此外,本研究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融入到法庭机构性话语的研究领域,对社会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价值,对于社会提倡的矛盾化解、社会和谐的目标实现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习无能,一直以来它都是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研究的课题。早在100多年以前,西方的研究者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学习困难,
乔治·奥威尔(笔名:埃里克·布莱尔,1903-1950)是二十世纪世界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两部代表作和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得他在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颇负盛名。小说《动
手机电视目前已成为手机产业的热门话题,在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同时一些实验性质的试播计划获得成功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对这项技术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内嵌手机电视功能的手机量产化之后预计将迅速成为电信运营商的采购重点。本文介绍了手机电视的相关技术、探讨了移动手机电视中所需的零件。
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好听的话”。委婉语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交际中充当着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促进了交际有效顺
对于当代油画来讲,我们必须超越写实与非写实的评价标准和欣赏品味,进入到艺术的本质层面上进行探讨,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新路。油画语言的独特性体现于绘画语言的视觉新意、视觉形象转化、材料的独特性、油画语言的书写感等一系列特质之中。  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不仅应该对油画材料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也应该对其化学性质有所掌握。如从早期的墙体湿壁画,一直到树脂材料的发明使用,是油画得以从墙上转移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石黑一雄的作品一直以含蓄隐晦、言辞扑朔迷离而著称,正如拉什迪所说,“在小说平静压抑的表面下尽是暗潮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