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青霉烯类药物是兽医养殖业和临床医学中治疗由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最近几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选择抗多重耐药菌株的药物越来越有限。这就使得作为抗菌感染药物最后一道防线的黏菌素不得不重新启用。令人遗憾的是,大量关于黏菌素耐药的报道层出不穷,尤其是耐黏菌素基因mcr-1的出现,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mcr-1的传播流行及耐药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年代CTX-M型鸡源大肠杆菌中黏菌素的耐药情况,及mcr-1基因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探索mcr-1基因的传播情况及耐药机制,为控制mcr-1基因在兽医临床上的进一步传播提供理论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07年分离保存的13株CTX-M鸡大肠杆菌中,全部对黏菌素敏感,耐药率为0,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小于0.5μg/mL。20122013年分离保存的66株CTX-M鸡大肠杆菌中有6株对黏菌素耐药,耐药率为9.1%,经PCR检测,这6株全部携带mcr-1基因,对黏菌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2016年分离获得的83株CTX-M鸡大肠杆菌中,耐黏菌素的有36株,耐药率为42.2%,PCR检测结果显示,有35株携带mcr-1基因,检出率为42.1%。通过质粒接合试验,41株同时产CTX-M基因和mcr-1基因的鸡大肠杆菌中,只转移CTX-M基因的接合子有29株,接合率为70.7%,CTX-M的接合频率范围为1.23×10-59.11×10-2。只转移mcr-1基因的接合子有14株,接合率为34.15%,mcr-1基因接合频率范围为3.78×10-54.24×10-1。同时转移CTX-M基因和mcr-1基因的接合子有14株,接合率为34.15%。菌株GZM6在含有头孢噻肟(16μg/mL)的LB肉汤中培养100代,保证每一代无菌操作不被污染,记为GZM6-100,分别提取GZM6和GZM6-100质粒,发现质粒能够在药物的反复筛选下稳定的存在,对GZM6-100的接合子PCR鉴定,发现CTX-M-9存在,而CTX-M-1消失,说明发生接合转移的基因为CTX-M-9,同时经过药敏试验检测,GZM6-100对头孢噻肟的MIC值(2560μg/mL)比GZM6的MIC(640μg/mL)提高了4倍。14株同时产CTX-M和mcr-1基因的鸡大肠杆菌及对应的接合子除了对黏菌素和三代头孢耐药外,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沙星和喹乙醇也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且大部分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说明除了这两个基因转移外,其他耐药基因也发生了转移。基因亚型的分析结果表明CTX-M-9亚型基因较多,CTX-M-1次之,发生接合转移的大部分是CTX-M-9基因。质粒不相容群结果表明,14株供体菌体内大部分有多个质粒类型,发生接合转移的FII型质粒较多。MLST结果显示,14株鸡源大肠杆菌一共获得11种ST号,表明大部分菌株亲缘关系比较远,有3种型号数据库中没有,已提交网站获取新的ST号。S1-PFGE和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原菌株中大多数含有多种类型的质粒,通过接合试验,接合子获得一到两个质粒,并且mcr-1基因位于其中一个质粒上,质粒大小在33.3kb310.1 kb之间不等,其中在菌株6、22、22J、24、24J、33、33J、G44和G44J中,mcr-1基因定位于78.2 kb的质粒上,为FII质粒,菌株6J的mcr-1位于244.4 kb处,菌株13J的mcr-1基因位于310.1 kb左右,菌株26未显色,分析mcr-1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上面。综上所述,不同年代分离的CTX-M型鸡大肠杆菌携带的mcr-1基因差异极显著,随着年代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接合试验说明,CTX-M和mcr-1两基因都能通过质粒的接合而发生转移,水平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转移CTX-M和mcr-1两基因的供体菌及对应接合子除了对三代头孢和黏菌素耐药外,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喹乙醇等药物也表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表现出多重耐药,说明在接合转移的过程中,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耐药基因同时也发生了转移。S1-PFGE和Southern blot杂交表明mcr-1基因大多数位于质粒上面,由质粒介导并发生水平传播,且这些质粒大小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