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一生共出版长篇小说六部,它们分别是:《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沃帕戈》(Valpergaa,1823)、《最后一个人》(The Last Man,1826)、《珀金·沃贝克》(Perkin Warbeck,1830)、《娄多尔》(Lodore,1835)、《福克纳》(Faalkner,1837)。这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角"都是"孤儿"。本文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玛丽·雪莱六部长篇小说中的主要孤儿形象,并以此为基础厘清玛丽·雪莱的创作意图。在玛丽·雪莱所处的那个时代,科学盲崇思想、专制暴政观念、基督教神学思想、传统女性意识、金钱至上观念,分别是当时社会在科学领域、政治领域、宗教领域、性别领域、经济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玛丽·雪莱在上述六部长篇小说中所建构的那些主要孤儿形象——维克多、憂瑟纳兹、理查德、弗尼、安德里亚、凡妮、伊丽莎白——在科学观念、政治立场、宗教态度、女性意识,以及金钱观念方面,却都表现出与玛丽·雪莱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价值理念。《弗兰肯斯坦》中的孤儿维克多,以及其他五部长篇小说中的主要孤儿形象,他们都是玛丽·雪莱笔下现代个人的代言。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将孤儿维克多建构成一个最初痴迷科学,最终却憎恶科学的科学家,正是为了批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科学盲崇思想,重塑现代个人对科学的理性认识;在《沃帕戈》和《珀金·沃贝克》中,玛丽·雪莱将孤儿憂瑟纳兹和孤儿理查德建构为民主共和统治者,正是为了批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专制暴政观念,重塑现代个人在政治领域的自由主义思想;玛丽·雪莱在《最后一个人》中建构质疑基督教神学的孤儿弗尼和孤儿安德里亚,正是为了批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基督教神学思想束缚,重塑现代个人在宗教领域的个人意识;在《娄多尔》中,玛丽·雪莱建构背离传统女性意识的孤儿凡妮,正是为了批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性别教育,重塑现代个人的女性意识;玛丽·雪莱在《伐克纳》中建构恬淡安贫的孤儿伊丽莎白,正是为了批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金钱至上观念,重塑现代个人感情高于金钱的理念。玛丽·雪莱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是让读者获得启迪和进步,她每部长篇小说中的主要孤儿形象,都是她试图打破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束缚、开启读者心智的利器。玛丽·雪莱期望读者能从这些孤儿形象身上汲取营养,形成批判性思维,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