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等症状。卫生部将半夏列为28味毒性中药品种之一,临床应用时多炮制减毒后入药。半夏传统炮制方法常通过添加辅料(生姜、白矾、石灰水等)的方式以达到减毒和存/增效的作用,但其工艺较复杂,耗时较长,且炮制过程中涉及长时间的浸泡或煎煮,易引起有效成分的流失。因此,寻求合理、科学、有效的半夏炮制方法是使半夏炮制品临床疗效提高的最佳选择。有文献研究表明,高压蒸制可降低半夏麻味和刺激性,同时还能有效缩短炮制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但对具体高压蒸制工艺和引起刺激性降低的原理未做深入研究。基于此况,本文拟采用高压蒸制的方法炮制半夏。首先,通过研究半夏蒸制前后的毒效变化,以确保高压蒸制半夏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通过星点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法优化半夏蒸制工艺,为半夏蒸制新工艺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后,通过对蒸制前后半夏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期发现半夏炮制引起化学成分变化情况,为阐释蒸制半夏发挥炮制减毒、存/增效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毒效方面: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和家兔眼结膜刺激性实验对半夏蒸制前后毒性和刺激性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对半夏炮制前后燥湿化痰作用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半夏蒸制后,毒性降低;刺激性由中度刺激降为轻度刺激;半夏和蒸半夏对大鼠过敏性哮喘均有一定疗效,且蒸半夏对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状态改善作用强于生半夏,蒸半夏与生半夏对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4、IFN-γ含量和血清中IgE含量影响并无明显差异。炮制工艺方面:通过单因素实验,寻找影响其工艺的关键因素后,采用BBD响应面法,以浸润时间,蒸制温度和蒸制时间三个因素为自变量,浸出物和总有机酸含量“归一化”后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高压蒸制半夏的最佳工艺。实验结果可知,最佳蒸制工艺参数分别为:浸润时间9.5 h,蒸制温度为118℃,蒸制时间为2.0 h。化学成分方面: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对草酸钙针晶的结构形态进行观察,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电位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测定半夏炮制前后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草酸钙针晶的含量变化,分析炮制前后总体化学成分的差异,从化学成分变化方面阐释蒸制半夏所体现的减毒、存/增效的合理性、科学性。实验结果表明:半夏经过高压蒸制之后,草酸钙针晶的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含量变化较小,总生物碱含量相对减少,而总多糖及总有机酸含量增加。综上所述,本课题以探索高压蒸制半夏的新工艺研究入手,通过对半夏炮制前后毒效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证实了半夏经高压蒸制可实现减毒、存/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其合理性,并初步确立最佳半夏蒸制工艺,为高压蒸制半夏的新工艺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丰富与发展半夏炮制品的种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