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锋勾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本病寻求一种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锋勾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肿胀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患肢肿胀、疼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发病次数以及治疗前患侧上肢的肿胀评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在患侧上肢的肿胀评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9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76%;对照组30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锋勾针疗法和毫针针刺均能明显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手腕部肿胀,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组间比较,锋勾针疗法优于毫针针刺。3.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肯定,有临床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