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高频报价与交易数据,结合交易频率,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质量和价格发现过程,并进一步探究了指令簿中不同级别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对于市场质量的刻画,本文主要采用已实现双幂次变差和Glostern-Harris交易成本模型来进行描述。结果表明,2015年6月市场波动性和交易成本均高于2016年6月,且流动性相对较差,即2015年6月市场质量相对较差。此外,2015年6月换手率、报价活跃性、交易频率也显著高于2016年6月。其次,本文从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交易频率与市场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交易频率与波动性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原因,市场深度是交易频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市场宽度指标与交易频率之间也互不为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原因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因此只是对变量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2016年结果表明,市场深度及其滞后项有助于交易频率的预测。而2015年由于数据的平稳性等较差,运用其差分项与市场质量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因此结果的经济学意义较低。再者,本文从股票截面分析的角度,衡量了不同交易频率的股票所展现出来的性质差异。结果表明,从市值上看,随着市值的增加,市场波动性和交易成本都呈现下降趋势,即随着市值的增加,股票所显现出来的性质均有所向好。从交易频率来看,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市场波动性和交易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即交易频率高的股票,所显现出来的性质较差。最后,本文对限价指令簿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报价序列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情况。首先运用方差比对价格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市值的股票上,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价格有效性也有所增加。研究发现,以中间报价表示的最优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高,平均对价格发现有69.12%的贡献度,而次优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为30.88%。二者都是有助于价格发现的,但最优报价所含有的信息份额较大。从交易频率的角度来看,交易频率越高的股票,最优报价所含有的信息份额更为集中,即最优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更高。而当交易频率上升时,次优报价的信息份额会有所下降,这表明当交易不活跃时,交易者可能更倾向于提交限价指令,这使得限价指令簿中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价值。而对比买卖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发现,买卖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且在小市值股票上,这种不对称性更为常见,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卖方平均报价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上升。这说明高频交易一般伴随着较多的卖单,使得卖方的指令簿里包含了更多的信息。总体来说,虽然截面数据表明,高频交易使得市场质量有所下降,但交易频率的增加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对于高频交易的评价是双面的,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高频交易,同时,尽可能地规避可能的风险,从而使得市场整体质量和有效性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