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围绕版画的“物”的属性延展到版画的空间以及我个人关于版画的创作实践所展开的。第一部分通过对版画制作中惯常使用的材料、制作工序乃至于惯性姿势动作的讲述介绍,铺陈出版画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版画、印刷机与作者本身互为他者,并时常转换和改变主客关系,二者相互辅助相互控制,在人机合一的过程中完成作品创作。版画工作者长期从事版画制作时的固定姿势动作,形成了一种相对恒定、单向的观看视角,这种姿态和视角影响并参与塑造了创作的主体和内容,同样也干预了作者自身的思维和立场。我试图将这些可能性和较少被关注到的日常细节连贯在一起组织出逻辑线索,一个关于版画的“物性”(“水平性”动作、印刷机的使用)、版画工作室政治所共同塑造的有关版画内部空间生产。第二部分我会从有关版画创作的历史线索切入,探讨其所处的现实语境及其表现方式的关系。例如德国魏玛时期的讽刺版画和中国左翼木刻宣传画,引出我自身对于版画和绘画的看法和实践创作。德国魏玛时期因为战争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阶级间巨大差异,从而促发艺术对于现实的关照和表现,从现实主义的具象素描到后期表现主义的艺术发端,他们的艺术家在一开始相较于色彩更强调素描、线条的重要性,认为这种速写性的线条塑造更具有现实价值和力量,所以他们最多采用的艺术手段就是石版画和铜版画,因为这两个版种的语言肌理最为适合这种关于线条情绪的直接传递,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就包括后来的科勒惠支等人。有关现实塑造的艺术创作形式继而以适用于革命传播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并影响了中国的老一辈革命画家,在这里因为传统和材料的缘故以木刻为主要形式奠定了版画在中国的学术开端。通过这一部分有关版画价值历史的描述,我更加认为版画创作中的“即时性”和“行动”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版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趋于形式扁平的,它是一种“立起来”的艺术,其创作语言的发现和拓展也不是可以通过工作室研究和材料研究而得出的,它需要作者本身带入强烈的主体性去参与,这个主体可能包括内在的情感反应和外在的社会性或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和相互作用,它的主要空间也不再是版画工作室而是外部现实。这些观点将会伴随我自身的创作思考进入到我的作品创作当中,从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都会有相较于之前的不同,但创作本身会更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意外感受,而这些正是艺术不同于惯常社会逻辑的意义和魅力所在,所以我把更多的可能和想象还是放到创作实践中去,希望可以解决和呈现更多的我所意想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