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是乔治·奥威尔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这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各国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西方的研究起步较早,无论是研究的广度、深度、研究方法,还是第一手文献的获得,都大大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中译本直到1985年才正式出版,研究较为滞后,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就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大部分论文偏重于政治与极权批判角度的研究,虽然国内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对《1984》的研究还远未全面和深入,特别是文化研究、心理批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研究盲点、薄弱点,与此相关的问题还很少有人涉猎。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拉康主体理论的视角,对主人公温斯顿主体性的他者性建构进行分析,以探寻《1984》“反极权”主题背后奥威尔对人的存在困境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思考。本文以《1984》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为研究对象,从拉康的主体理论角度切入,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兼顾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去解析奥威尔通过人物塑造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哲学思考。论文主体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并讨论拉康的主体概念和拉康主体的三个维度:作为无意识言说的主体、作为语言能指的主体、作为他者欲望的主体。首先比较拉康的主体概念与传统的主体概念的差异,接着详细分析无意识言说、语言能指、他者欲望三个维度的主体特点,从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拉康的主体观念。第二部分在前一部分介绍拉康主体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想象界中温斯顿与小他者“母亲”的镜像认同关系和象征界中温斯顿与大他者“父亲”的符号认同关系。此部分从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入手,对父母子三元关系进行分析。聚焦温斯顿的梦境、温斯顿与奥勃良的“反常”关系,通过对温斯顿梦境细节的展示和对温斯顿与奥勃良特殊关系的讨论,揭示温斯顿的主体是被他者所建构的,主体的他者性也决定主体始终是分裂的,从而进一步揭示主体的分裂本质。本文旨在揭示作为主体的温斯顿不过是一系列与他者认同的产物,这种认同正是导致温斯顿最后反抗“失败”、人格分裂的真正原因。本文以拉康主体人格构成的“三界”理论为结构框架,融合拉康前期的他者理论和后期的欲望理论,从想象界(the Imaginary)、象征界(the Symbolic)两个层面,对小说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主体构成进行研究,揭示出主体与他者的建构性关系这一主体构成的特征及《1984》的丰富内涵,并进一步揭示《1984》对人的本质和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的主旨,并进而证明《1984》不是一般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预言小说,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思考人类生存困境的哲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