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硫酸卡那霉素慢性致聋后豚鼠听皮层蛋白质组的变化、电针耳穴对听皮层蛋白质组的影响及机制,以及抑制素和吞蛋白-A1在硫酸卡那霉素慢性致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耳廓反射正常、无耳毒性药物史成年杂色豚鼠10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7只,硫酸卡那霉素模型组49只,硫酸卡那霉素+电针组49只。对照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0mg/kg.day),每日一次,连续注射7天;硫酸卡那霉素模型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硫酸卡那霉素(500mg/kg.day),每日一次,连续注射7天;根据标本采集时间不同,又分为第1、7、14、28、56、70和140天7组。硫酸卡那霉素+电针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硫酸卡那霉素(500mg/kg.day),每只豚鼠注射结束30min后予以电针针刺翳风、听宫穴,每次15min,每日一次,连续治疗7天;根据电针后标本采集的时间不同,也分为第1、7、14、28、56、70和140天7组。2、听皮层蛋白质组图谱的建立及差异蛋白的选取及鉴定:对照组、硫酸卡那霉素模型1-140天7组、硫酸卡那霉素+电针1-140天7组分别提取听皮层蛋白后,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分组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电泳后进行考染,拍照后结合PDquest软件分析,筛选并切取其中21个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点,应用质谱技术进行检测,通过胶内酶解、抽提酶解肽段、Zip Tip脱盐、MALDI-TOF/TOF质谱测试、软件分析数据来鉴定蛋白质。3、听皮层及下丘抑制素和吞蛋白-A1表达的研究: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测定对照组、硫酸卡那霉素模型1-140天7组、硫酸卡那霉素+电针1-140天7组豚鼠听皮层及下丘抑制素和吞蛋白-A1的表达。4、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蛋白表达灰度值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灰度差异2倍以上差异表达蛋白斑点鉴定出的蛋白质分别是14-3-3蛋白、海马钙结合蛋白样蛋白1、视锥蛋白样蛋白1、γ-可溶性NSF附着蛋白、78k Da葡萄糖调节蛋白、ATP合酶α亚基、微管不稳定蛋白、角蛋白Ⅱ型细胞骨架1、钙结合蛋白、吞蛋白-A1、磷酸吡哆醛磷酸酶、血影蛋白、异质核核糖核蛋白C、肌酸激酶B型、角蛋白Ⅰ型细胞骨架10、热休克蛋白70同源物-3,抑制素和ZBTB32蛋白等18种蛋白质。2.听皮层组织中抑制素、吞蛋白-A1表达的变化:对照组听皮层抑制素表达的相对灰度为1.11±0.13,模型组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相对灰度分别为1.05±0.14、1.01±0.10、0.92±0.09、0.88±0.16、0.85±0.14、0.94±0.15、1.08±0.13;电针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0.82±0.11、1.32±0.14、0.97±0.13、1.08±0.12、1.01±0.11、1.20±0.16、1.09±0.0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抑制素第14、28、56天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第7、70天抑制素表达增高(P<0.05)。对照组听皮层吞蛋白-A1的表达为0.42±0.10,模型组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0.64±0.02、0.44±0.04、0.58±0.10、52±0.03、0.45±0.04、0.42±0.02和0.42±0.04;电针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0.56±0.06、0.47±0.04、0.46±0.02、0.42±0.06、0.35±0.02、0.43±0.06和0.43±0.06。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第1、14天吞蛋白-A1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中的第14、28、56天吞蛋白-A1表达降低(P<0.05)。方差分析硫酸卡那霉素对豚鼠听皮层抑制素表达的影响,F=2.185,P=0.075;电针对慢性致聋豚鼠豚鼠听皮层抑制素表达的影响,F=7.490,P<0.001。方差分析硫酸卡那霉素对豚鼠听皮层吞蛋白-A1表达的影响,F=12.823,P<0.001;电针对慢性致聋豚鼠豚鼠听皮层吞蛋白-A1表达的影响,F=6.421,P=0.001。3.下丘组织中抑制素、吞蛋白-A1表达的变化:对照组下丘的抑制素表达为1.29±0.07,模型组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0.92±0.08、1.02±0.14、0.78±0.10、0.81±0.07、0.76±0.08、0.98±0.08、1.33±0.10;电针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1.02±0.09、1.30±0.13、0.79±0.08、1.17±0.14、1.42±0.13、1.04±0.17、1.33±0.10。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抑制素第1、7、14、28、56、70天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第7、28、56天抑制素表达增高(P<0.05)。对照组下丘的吞蛋白-A1表达为0.95±0.05,模型组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0.97±0.09、0.98±0.08、1.52±0.14、1.14±0.11、0.95±0.08、0.99±0.10、0.96±0.11;电针组第1、7、14、28、56、70和140天的表达分别为0.96±0.08、0.99±0.10、0.95±0.10、0.98±0.09、0.92±0.02、0.72±0.06、0.97±0.10。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第14、28天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第14、70天吞蛋白-A1表达降低(P<0.05)。方差分析硫酸卡那霉素对豚鼠下丘抑制素表达的影响,F=17.210,P<0.001;电针对慢性致聋豚鼠下丘抑制素表达的影响,F=12.544,P<0.001。方差分析硫酸卡那霉素对豚鼠下丘吞蛋白-A1表达的影响,F=15.679,P<0.001;电针对慢性致聋豚鼠下丘吞蛋白-A1表达的影响,F=5.476,P<0.05。结论:1.14-3-3蛋白等18种蛋白质可能参与了硫酸卡那霉素慢性致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电针听宫、翳风穴可能通过调整以上蛋白质的表达来影响硫酸卡那霉素慢性致聋的发生和发展。2.抑制素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ROS的产生以及神经元对伤害的易感性,参与硫酸卡那霉素慢性致聋的过程。电针耳穴可能通过增加抑制素的表达保护线粒体功能,降低ROS产生,促进听皮层和下丘的功能重塑。3.吞蛋白-A1可能通过参与突触囊泡的回收过程以及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参与硫酸卡那霉素慢性致聋的过程。电针耳穴可能通过降低吞蛋白-A1的表达,抑制JNK等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促进听皮层和下丘功能的恢复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