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疏离——萧红小说中的“自我”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将萧红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框架和文化哲学、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考察。以“自我”为中心范畴切入萧红的生命及其创作文本,通过对萧红的自我观及其与创作文本之间的精神关联的彻底梳理,试图在萧红并不长久的创作生涯中梳理出一种思维脉络和创作的基调:不懈的自我追寻。萧红仍存留了一份执着的愿望于生命中,她并不背对这个世界,所以并没有陷入虚无与浪漫,而是始终向着意义之途。 导论:主要阐述本文论题的可行性、研究路径和方法以及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超越之处,试图说明对萧红的生命文本和其创作文本进行梳理所最终要达到的理论归宿。 主体部分: 第一章:以《生死场》为例,阐述萧红自我定位之模糊所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在文本中的初步表现。 第二章:以《呼兰河传》为例,阐述了上述自我认同危机具体之表现:宿命感以及不甘于宿命试图超越的内在动机。 第三章:以《小城三月》为例,通过对翠姨、我以及隐含作者三者关系梳理,论证女性自我建构的虚幻性特征。 余论:总结性勾勒整个研究的路径、点明结论,并阐述了这样一种认知:在文学话语中,问题展开的本身就是答案。也就是说,对于萧红而言,上述对于自我的追寻的历程,本身所展现的就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只不过,这个自我是以拒绝妥协的悲剧姿态而呈现的。 萧红对于自我本质的反思、探求,不仅赋予现代文学独特的形而上的色彩,更是由此开启了现代人悲剧意识之根源的探究之门。从而凸显了萧红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其他文献
关外三陵作为大清皇室的祖陵,其神功圣德碑碑文写的熠熠生辉。三陵共有神功圣德碑六座,碑文六篇,分别是永陵的“肇祖原皇帝碑”、“興祖直皇帝碑”、“景祖翼皇帝碑”、“显
《孟子疏》是孟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与十三经注疏一同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但由于该书自身不足,且伴有伪书之名,一直不为学者重视,对该书的研究也一直停留在辨伪与纠谬方面。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迟子建及其作品。主要从迟子建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出发来分析她的作品,去全面认识和把握迟子建的生命意识的内涵,寻找她
刘震云成名于“新写实”,成熟于新世纪,2009年更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荣获茅盾文学奖。刘震云作为当代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始终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并注入自己的思考。区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