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套种机械化及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鉴保护性耕作在广大旱农地区已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山东省的生产实际和种植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针对人工套播玉米生产效率低、播种质量差的情况,利用设计的玉米施肥套播机和改装的小四轮拖拉机进行机械化套播玉米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了两种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情况以及土壤的物理状况。 1、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普通小麦条播机的播种质量较差,小麦的田间出苗率比传统耕作低9.3%;保护性耕作小麦冬前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也较传统耕作小麦差;由于根系的生长条件较为优越,保护性耕作的小麦的根系生长旺盛、分布广,越冬后有利于小麦的地上部分生长,大量发生春季分蘖和次生根,幼穗强烈分化,表现出较传统耕作小麦强的生长优势,产量提高6%左右。 2、以改装的小四轮拖拉机为动力,利用设计的玉米施肥套播机进行套播玉米,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播种质量好,玉米出苗率高,出苗整齐。小麦收获后,在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地块利用深松机对联合收割机性走过的路线进行带状深松,形成了虚实相间的土壤结构,为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促进了玉米地上部分的生长。在叶面积、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等方面,保护性耕作玉米明显由于传统耕作玉米,产量提高约8~14%。 3、两种处理下土壤的物理状况呈现出较为不同的变化规律。和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处理下的小麦田,在耕层范围内,翻耕的效果使土壤容重较小,但在20~30cm土层,由于犁底层的存在,土壤容重较大,相差0.09g/cm~3;在犁底层以下,由于翻耕时机具的压实作用影响,土壤容重稍大。保护性耕作的玉米地,深松消除了小麦收割机作业时的压实影响,深松区的土壤容重明显减小;传统耕作的玉米地,由于小麦收割机的压实作用,土壤容重有所增大,这种作用在表层更明显。土壤的孔隙度可以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计算得到。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的孔隙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变化较为平缓,两次结果相比,深松明显增大了土壤孔隙度。在传统耕作下,土壤孔隙度在20~30cm的犁底层处形成了极小值,在表层土壤,小麦收割机的压实造成孔隙度明显减小,两种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的孔隙度较传统耕作大。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是,在上层土壤0~17cm左右,传统耕作的含水量较高,而在深层土壤,保护性耕作含水量高,且就整个土层(0~50cm)来讲,保护性耕作含水量较高。 4、由于较多地采用机械作业,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效率高于传统耕作,且劳动强度有所降低。采用机械化套播玉米,提高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由于取消了一些能耗较高而且是不必要的作业项目(例如,每年翻耕),使保护性耕作农业生产2 袁燕利 小麦、玉米套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总能耗降低。与传统耕作相比较,保护性耕作提高经济效益58.52he667m’。保护性耕作还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秸秆覆盖可以减轻土壤的风蚀和水蚀;覆盖和深松可以增加士壤蓄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干旱的危害: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品质。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硬件性能的极大提高,软件规模日益庞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手段。软件建模方法为分析设计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公用平台。软件建
壳聚糖在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壳聚糖作为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研究中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该文就壳聚糖致密膜、多孔膜及载药膜的制备工艺及
学位
利用挤压铸造法采用含不同粘结剂(硅胶粘结剂、酸性磷酸铝粘结剂以及不含粘结剂)的碳化硅晶须预制块制备了SiCw/AZ91镁基复合材料.利用拉伸试验研究了复合材料以及含 复合材
决策树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医学、天文学和决策分析等多个领域.针对决策树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实情况,通过介绍决策树技术相关概念、理论
过渡金属磷酸盐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结构化学特性,而且在非线性光学、离子电导、多相催化、磁性等诸多领域中表现出奇特有趣的特性。在过渡金属磷酸盐体系中,PO4四面体通常与MOx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东南郊天堂河流域降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建立浅层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并参考有关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补给的有关
针对现有机载果园施药装备体积与功耗过大,药液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新型果园机载双摆弥雾施药系统,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进而完成了弥雾性能试验研究。具体的研究工
该文合成了不同组分及分子量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及其酯化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H核磁共振分析等手段表征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和酸值分析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