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传统渔猎农耕文化的存活根脉,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基础,更是当代人对故乡的追思、对乡村的记忆、对乡情的缅怀。传统古村聚落、宗祠、老屋——伴随着大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损毁消蚀中逐渐得到重视,保护、激活、更新成为大国民族文化传承新的发展契机。苏州市东、西山位于太湖流域东岸,苏州城西部,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是吴中“三山文化”的发源地。东、西山览苏州市湖光山色之胜景,是江苏省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该地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影响下形成独特的传统村落风貌。但由于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融入,生活方式转变带来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嬗变,从而导致传统风貌流失与文脉断裂,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旨在对东、西山传统村落空间和民居形式做模式整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地域文化,对传统村落空间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空间构成要素与组织关系梳理,析解其空间组织模式产生的因果关系、特征的内涵机制与传承创新的机理。论文共分三部六章:第一部分的1~2章为基础研究。界定研究背景、概念范畴,探讨目的意义、调查方法、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成果的价值意义;第二部分的3~4章是理法研究。注重调查、着眼现实,贯穿东西,在中外文献案例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苏州吴地东、西山民俗文化、村落空间肌理、民居组合关系进行影响因素解析,在湖光山色中抓取地域山水文化和渔猎农耕文化的显著特征;从传统村落风貌及民居空间模式上探究其“因水就势、引湖纳山,层级清晰、主次明确,遵循礼制、布局灵活”的空间模式特征。第三部分的5~6章为应用研究。从东、西山的典型传统村落中,对比勘验其空间模式的功用、价值、传承借鉴的现实意义与可能推陈出新的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