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东西山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q0204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传统渔猎农耕文化的存活根脉,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基础,更是当代人对故乡的追思、对乡村的记忆、对乡情的缅怀。传统古村聚落、宗祠、老屋——伴随着大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损毁消蚀中逐渐得到重视,保护、激活、更新成为大国民族文化传承新的发展契机。苏州市东、西山位于太湖流域东岸,苏州城西部,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是吴中“三山文化”的发源地。东、西山览苏州市湖光山色之胜景,是江苏省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该地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影响下形成独特的传统村落风貌。但由于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融入,生活方式转变带来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嬗变,从而导致传统风貌流失与文脉断裂,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旨在对东、西山传统村落空间和民居形式做模式整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地域文化,对传统村落空间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空间构成要素与组织关系梳理,析解其空间组织模式产生的因果关系、特征的内涵机制与传承创新的机理。论文共分三部六章:第一部分的1~2章为基础研究。界定研究背景、概念范畴,探讨目的意义、调查方法、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成果的价值意义;第二部分的3~4章是理法研究。注重调查、着眼现实,贯穿东西,在中外文献案例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苏州吴地东、西山民俗文化、村落空间肌理、民居组合关系进行影响因素解析,在湖光山色中抓取地域山水文化和渔猎农耕文化的显著特征;从传统村落风貌及民居空间模式上探究其“因水就势、引湖纳山,层级清晰、主次明确,遵循礼制、布局灵活”的空间模式特征。第三部分的5~6章为应用研究。从东、西山的典型传统村落中,对比勘验其空间模式的功用、价值、传承借鉴的现实意义与可能推陈出新的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城市国有土地实行有偿出让制度以来,将土地开发与城市建设推向了市场经济,使得城市经济与开发有突飞猛进之势。而这把双刃剑,同样使城市为追求GDP增长导致城市粗放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策略正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过去“按系设馆”、“各系为政”的分散的布局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形式
当前我国存在着一部分尺度较大的街区,它们带来了城市道路运行效率低、街区活力弱等城市问题。因此,发展具有优化城市结构、提高交通效率、增强城市活力作用的小街区、密路网模
学位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丰富城市景观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城市开放空间的合理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城市发展
城市双年展是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艺术展览,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双年展规划能够引导其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效益,但当前有关双年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题。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理念的引入和生态恢复技术的发
吉和街区是芜湖重要的传统街区,以其独特的中西方文化并存闻名遐迩,同时其也是芜湖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空间格局以及人文环境都是“老芜湖”特色的缩影。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兴起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城市作为其功能的载体,也无可避免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0%,正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安全,通过建设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