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选》立类,“七”为一体,后世文学总集或类书多因之。“七”体文一般以“七×”名篇,形式上具有“主客问答”、“问对凡七”的特点,主题上或“讽谏”或言“仕隐”,风格上“腴辞云构,夸丽风骇”。而《文选》选三篇“七”体作品具有经典性。综观学界对七体的研究,主要在渊源考辩和“七”可否独立成体等方面,成果颇丰,但在七体渊源、“七”史流变、七体体式和主旨演变等方面,仍有可待发掘的空间。本文以《文选》“七”体作品为视点,考察七体(主要是汉魏六朝时期)的渊源流变,对其文体特征、主旨嬗递、风格特色等进行全面研究。全文除序论和结语外,分上、下篇进行论述。论文的上篇,分“七体起源考辨”、“七体嬗递之迹”及“‘七’与‘赋’和‘骈文’的关系”三部分对七体的形成发展作纵、横地考察,鸟瞰这一文体发展的来龙去脉,并探讨它与同时代紧密相联的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力求立体地呈现其在当时的发展概貌:(一)起源考辨部分,对序论中所介绍的几种主要观点重新梳理辨析,认为:七体的源头具有多元特征——其“讽谏”与“颂美”的创作主旨源于《诗》教,“述客主以首引”的篇章结构继于战国诸子,“腴辞云构”的华丽辞采形式变于楚风屈骚,层层设问、“铺采摛文”的使文之气承于纵横之辞,而以“七”名篇的命名方式又与数字“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丰富内涵紧密相联;(二)嬗递之迹部分,从七体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以后等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不同发展阶段入手,历述这一文体体制初建、发展、兴盛及式微与新变发展历程,并对其原因略加分析;(三)关于“七”与“赋”和“骈文”关系,具体分析考察了“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这两种文体的交叉互渗。“七”作为赋的一个支派,无论起源、内容、主题还是艺术特点,都与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一序七事”的独特篇章体制和“以七名篇”的习惯,又使它有别于普通的赋篇而独成一体;“七”与骈文的纠葛,主要表现于七体促进了骈文的形成发展,而骈文的出现也使七体在语言、形式等方面不断走向骈俪化。论文的下篇,以《文选》所选三篇七体作品为视点,联系现存(主要是十几篇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七体作品,分两部分论述了《文选》“七”体创作体式:(一)“七”的文体特征部分,认为七体谋篇上“一序七事,问对凡七”;行文上体现了高超的论辩艺术,宾客常常是反客为主,以主动姿态,从不同角度层层推演,劝说主人,以达最终目的;旨归上或问疾或仕隐,体现了特定“世情”下士人复杂的创作情感倾向。(二)《文选》“七”体体式部分,从《文选》所录三篇七体作品入手,联系先唐时期其他作品,首先分析其“问疾——招隐——反招隐”作品主题的变迁,然后从“问疾”、“招隐”和“反招隐”三条线索出发,考察其各自的发展状况,分析《文选》“七”作的典型性,同时简析促成七体体式演变的政治环境、文学思潮和社会文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