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摩诘经》又名《维摩诘所说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无垢称经》和《说无垢称经》等,历史记载共有八种译本,现存有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和义净译《说无垢称经》三种,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维摩诘造像和维摩诘变相均是这一经典影响下的宗教实践和艺术创作。因为“中华民族”在摄取佛教以前已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之故,所以自佛教东传进入中国伊始,佛经翻译就已“中国化”了。深入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摩诘经》,自东汉中平五年译出,就备受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的亲近;魏晋时又迎合了玄学的“说空行于中”精神追求,维摩诘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竟相向往的“辩才无碍”的圣人形象,并由此达到维摩信仰的顶点。隋代对维摩诘最高阶位的探究和佛教信仰日益世俗化趋向的不断加强,直接影响到对维摩诘的关注从“辩才无碍”转换到“示现神通”的崇拜上,从而开启了维摩变绘制的全新时代。维摩诘变相作为敦煌石窟壁画十大经变相之一,不同时期各个石窟几乎皆有,共计67铺,是敦煌石窟壁画艺术表现最多的经变画题材之一。以信仰为基础,敦煌壁画维摩变相的绘制也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构图设计、画面布局、图像配置、色彩运用等艺术手法支撑。本文从变相“神通力”表现形式入手,概括梳理唐宋时期变相的发展脉络,绘制变相样式的图谱系统,探究变相表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最后回归到艺术本体的认识,从题材内容、粉本设计、图像配置和效果表现等方面去深入分析变相的艺术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变相绘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初唐之前,敦煌维摩变相绘制较为简单,主要以龛内表现为主,或同龛表现,或两龛对视配置,主要表现为维摩文殊说法和听法大众场景等,体现了早期佛教造像较为浓厚的功德观。逮至初唐第220窟,维摩变相出现了新的原创性图像,同时图像设计和构图布局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构成了对维摩变相这一主题进行重新审视的独特视角,我们发现,维摩变相已经具备非常明确的时代个性和特征了。对这一全新的原创性图像创造的深刻探究,可谓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创新点,或许成为推进研究的一个便利条件。现有资料显示:敦煌初唐第220窟维摩变相在“维摩文殊说法”中心基础上添绘了“示现神通力”场景,形成了“宣讲佛法”与“世俗信仰”双重意味并重的图像设计和构图布局,充分体现出“强烈对比、多样统一”和“再现世俗、反映社会”的艺术特色,并成为此后敦煌石窟乃至巴蜀地区维摩变相绘制的基本构图范式和壁画布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