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呈现膨胀式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以及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实体经济体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对传统银行信贷融资带来明显的替代效应,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信贷融资比例逐步降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通过对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然而,近几年,在社会融资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非传统信贷融资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却呈现出不匹配现象,一方面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超常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却呈现出增长乏力的状况,因此引发了公众对“金融热、实体冷”以及“影子银行”等相关问题的讨论,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数据的快速扩张与实体经济增速不匹配,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非传统信贷融资快速增长,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融资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在非传统信贷融资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我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但目前,非银行金融业务已占据社会融资规模半边天,其大规模扩张的背后是规避信贷规模管制所带来的风险和监管问题,使原有货币政策调控望尘莫及,因此,在此背景下分析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及其货币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及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然后综述国内外关于社会融资规模及社会融资结构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从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过程及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现状几个方面介绍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发展状况。第三部分介绍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概念,并界定了本文选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标准,其次简要分析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最后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分析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与这些指标的关联性。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和检验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社会融资结构变迁中影子银行方式下的非传统信贷融资的大幅增加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货币政策效应的不稳定性。第五部分针对实证分析结论及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在现有学者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新的概念的界定,将社会融资规模划分为传统信贷融资、狭义的直接融资及影子银行融资三部分,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了传统信贷融资非传统信贷融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差异,通过实证检验传统信贷融资和非传统信贷融资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介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计量知识的欠缺,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本文结束后,我将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善本文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