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阶段,室外计算参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我国《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规定:“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一般用30年的数据统计,即30年平均每年允许有1天的室内温度不能保证设计者预期的热环境舒适度。从而基本满足人们冬季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又能保证设计出的空调系统不会带来过多的能耗。在选定暖通空调室外计算参数时,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采用“不保证率”的统计方法是基于室外气象数据。以往人们默认“室外不保证时间”就是“室内不满意时间”,但是由于围护结构热惰性作用影响,室内与室外温度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有显著差异。在空调系统设计时,冬季热负荷计算采用稳态计算法,没有考虑墙体热惰性引起的温度波衰减和延迟的影响,冬季空调房间室内热环境的不满意度远小于规范中所规定的“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时间。出现如此偏差便偏离了规范的最初设想,带来空调系统的能耗的增加。对于相同的气象数据,按室内、室外相同的不保证率统计得到的设计计算温度不同,有必要区分二者。以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为例,当“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时,对应的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天数”大于规范中的“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室外历年不保证天数”增加,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随之上升,建筑负荷减少,带来一定的节能效益。因此,有必要研究围护结构的蓄热特性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建立冬季空调室外设计计算温度与室内温度“历年平均不满意天数”的联系。笔者选用风机盘管加新风机的空调系统形式,研究冬季空调房间1987~2016年共计30年的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天数”,进而对确定空调室外计算参数的方法提供指导建议,使其更合理,最终达到预期的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天数”。首先对建筑进行自然室温模拟,发现建筑室内温度波峰相对于室外衰减5~6℃。为了模拟冬季空调系统实际的“室内不满意天数”,同时为了保证空调系统设计阶段与软件模拟阶段所用室外气象数据的一致性,利用北京市1987~2016年共计30年的原始室外气象数据,按照我国规范中确定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参数的方法,确定了用于本课题研究的北京的冬季空调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同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影响,1987年~2016年气象数据整理出的北京市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为-9.7℃,高于规范中基于1970年~2000年北京市气象数据统计出的-9.9℃。根据北京市现供暖时间段,将模拟的冬季空调期定义为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以某办公建筑为例,以室内设定温度为18℃,进行了冬季空调冷负荷计算及空调系统设计,并确定了相关设备参数。运用DeST软件及北京市1987~2016年30年逐时室外气象数据模拟了冬季空调期空调房间的“历年平均不满意天数”。根据室内18℃的空调系统设定温度,模拟得到的三个代表房间的“历年室内平均不满意天数”均远小于规范中“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规定。接着,本文在不改变原建筑模型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室外不保证天数”,得到了办公建筑在室内温度为“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时,所对应的“室外不保证天数”为5天,此时所对应的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为-6.8℃。笔者对北方主要城市1988~2017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得到了各城市适用于本文办公建筑“室内历年不满意”1天时,各城市的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在“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和“室内历年平均不满足”1天两种情况下,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由-9.7℃变为-6.8℃时,本文对办公建筑进行了负荷计算及能耗模拟。发现按“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设计出的空调系统,与“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设计出的空调系统相比,空调系统的能耗降低了20.3%。从而实现有效节能。同样,本文在不改变原建筑模型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室外不保证”天数,得到了宾馆建筑在室内温度为“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时,所对应的“室外不保证天数”为4天,此时所对应的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为-7.3℃。笔者对北方主要城市1988~2017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得到了各城市适用于本文宾馆建筑“室内历年不满意”1天时,各城市的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在“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和“室外历年平均不满足”1天两种情况下,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由-9.7℃变为-7.3℃时,本文对宾馆建筑进行了负荷计算及能耗模拟。发现按“室内历年平均不满意”1天设计出的空调系统,与“室外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设计出的空调系统相比,空调系统的能耗降低了18.2%。达到了实现节能的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