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堪称语言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37部剧本,莎剧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莎翁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明喻辞格在莎剧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明喻一词源于拉丁语的Similis,意思是:象、如……一样。明喻是很古老的辞格,常见于韵文和散文。明喻,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比喻中的一种形式。多数中国学者将其定义为: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同时出现,两者是相似关系。它产生的基础就是心理上的联想。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为视角,研究莎剧中的明喻辞格,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性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成员共有的特征最少,同时,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之间相互重叠、渗透。本文主要选取莎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中的明喻作为语料,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将其按喻词将明喻分为四大类:以like为喻词、以as为喻词、以as……as为喻词以及复合词,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再运用原型理论来分析莎剧中的明喻的组成以及喻体的选择,结合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和孙大雨的译本得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保留喻体原型,保留喻体原型加注释,转换喻体原型。每一种翻译策略均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句的认知分析而得出。本文认为,明喻不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通过进一步挖掘原型理论对莎剧中明喻的解释力,希望为莎剧明喻的汉译研究提供一个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