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是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资金的形成和积累则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中国受教育人口基数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性来看,教育投入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了科学把握我国教育投入体制运行的具体效果与存在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必要对这一阶段投入体制的实施效应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本文在理论分析及全面把握教育投入体制运行趋势的基础上,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入体制总体运行良好,但各地区运行绩效存在差异,使用效率偏低。最后,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本文的研究观点及结论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教育总投入以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都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仍然很难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我国仍未实现,2010年为3.6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不足成为不争的事实。2.我国教育投入在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政府财力充足,投入到教育事业的经费也多,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财力有限,面临投入不足的困境,形成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差异。城乡差异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人们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很难转变,因而形成城市教育投入多,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状态。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过分投入,人均高等教育经费远高于基础教育,使得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支出不合理。3.加快形成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与发展自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亟待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教育投入模式。在统筹城乡教育投入模式的选择上应分别针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发达地区和城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分享的教育资源也较多,因此可以考虑选择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投入模式;而欠发达及农村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而必须依靠政府的的力量,因而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投入模式,在政府统筹的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4.我国教育投入体制的运行绩效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各地区的投入绩效存在差异,现阶段教育投入体制运行很难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其本身教育资金就短缺,加之运行的低效率必然带来资金的更加紧张。若单是追加投入量,而忽略投入使用效率,必然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金的短缺。因此,必须改革我国教育投入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教育协调发展。5.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视角下,亟需通过体制创新来破解当前困境,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国教育投入主体的单一性及投入体制的非有效性,使之面临投入不足和运行绩效低下的双重困境。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背景下应通过创新教育投入主体,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建立相应的优惠制度等方式进行创新,从而解决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二、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1.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适应和保证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发展有充足的资金。在明确各级政府投入责任的基础上,保证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总量按照一定的增长幅度每年递增,争取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以中央财政投入带动地方进行教育投入,从而从整体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调整教育投入结构,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合理调整教育投入比例,确立科学的教育资金配置理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在财政教育投入预算上,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在农村地区还要注重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农村教育相结合,建立农村职业技术实验室,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要调整教育投入的方向,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大西部地区、边远山村、贫困地区等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比重,减小地区差异,实现教育在区域间协调发展。3.调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投入比例,促进各层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财政性教育经费应该占义务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并且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必须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对于非义务教育,由于其具有定的社会属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可以根据受益原则来分担教育投入。高中教育可以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家庭个人和社会投入为辅的教育投入模式;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可以更多的引进社会投资,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4.建立“以中央和省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投入主体多为基层政府,由于县级政府财力有限,受教育人口基数大,造成地方政府财力不支,从而使得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创新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共同分担的教育投入体制,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将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上移到中央和省级政府。5.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加大教育融资力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可以考虑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地方性的教育政策性银行,通过贷款、投资、担保、补贴、贴现等资金运用方式来保障教育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发行教育彩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切实定向用于教育;三是以政府投入为基础,建立地方性教育发展基金;四是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五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教育的民间资本开发和利用。6.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监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的教育投入监管机制是教育投入资金能够真正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转移支付能够真止落实到位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率的根本。因此要构建完善的教育投入监管体系,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教育预算编制和资金使用的人大监督制度;二是完善教育投入在审计上的监督制度;三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完善的监管体系下,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