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外商直接投资的势头十分强劲。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发展资金,获取先进技术,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都积极的推行招商引资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开放,政府也积极的推进吸引外资政策,大量外资涌入中国。1993年,我国一举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进一步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东道国。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747.68亿美元。是1984年的59.43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针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所起到的作用,经济学界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我国一开始引进FDI,除了资金上的需求,还有一个诉求就是“以市场换技术”。我国在很多行业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还有着较大差距,而且从知识积累、研发投入金额、研发水平等角度来说,发达国家也有着较大优势。这使得我国在很多产业中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只能处于生产、销售的末端环节,不能掌握话语权。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无法完全阻止其传播。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其先进的知识技术能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加速提升我国的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那么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是通过哪些渠道产生的溢出效应?这些效应是集中在产业内还是产业间?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进二步制定引进外资政策,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有的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来溢出效应的认识基本一致,但这个溢出效应是产生于行业内还是行业间,目前尚没有统一结论。笔者认为,由于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更多的溢出效应是来源于产业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个产业间溢出效应又主要来源于后向溢出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关联下游产业带来了技术溢出。本文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文章首先对我国FDI溢出效应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我国FDI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因和它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文献综述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对于FDI溢出效应,目前研究主要将其分为两类:产业内溢出效应、产业间溢出效应。国外的很多研究成果证明FDI溢出效应更多来源于产业间。但国外研究大多采用企业微观数据。而国内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业内。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对FDI溢出效应的过程、机理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转让方(跨国公司)、技术接受方(东道国本土企业)、东道国宏观因素等。实证方面,文章在C-D函数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改进,考察了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包括前向、后向溢出效应),并主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鉴于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且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中的FDI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并根据投入产出表将其合并为15个行业进行研究。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FDI在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溢出效应比较明显,其中行业间溢出效应比行业内溢出效应显著。说明FDI溢出效应主要集中于行业间。这主要是通过行业间后向联系实现的。在计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投资环境,自主研发,产业关联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保持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2、引进外资时注重格局和质量:积极引进那些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大的产业;统一布局,因地制宜。有意识的引进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外资企业。3、加强对外资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约束跨国公司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和其他不正当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简化办事程序,为外资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4、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形成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5、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联度。政府在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促成大型跨国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质量管理和经营能力培训。6、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投资重点,并为其提供配套设施,使外企进入并形成一定规模,产生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