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某个地区出现3、4级小震群,其后地震活动是否会出现增强,1次中等地震后未来地震趋势如何,这些地震是否是直接前震,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出现显著地震事件后,要对后续地震的发展趋势和地震序列的类型做出判断,是地震部门必做的工作。
震源机制反映了震源处的作用力和断层错动的性质,所以研究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能够了解地震序列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对地震序列的类型作出判断。由于小震的震源机制很难求解,我们拟采用震源谱振幅相关分析法来间接反映小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
本文对云南地区2008年以来的M≥5地震和部分4级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和震源振幅谱相关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震序列余震的震源机制呈现多样性,利用小震震源机制不一致判定其后没有更大地震的准确率较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7个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震源振幅谱相关系数均大于0.80,只有2010年2月5日元谋5.1级地震后相关系数降至0.7以下,而相关系数大于0.8的7个序列中,有6个其后7个月内在附近地区90km内再次发生了中等地震,特别是当相关系数大于0.85后,均有中等地震发生。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高的余震序列,其后没有发生比主震更大的地震,但周边有中等地震发生,相关系数高可能可以作为区域应力场处于高应力水平状态的标志,高应力水平状态下是有利于后续中等以上地震发生的;2011年“3.21”盈江序列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震源机制也高度相似,但其它的序列并没有这样的高度一致,这说明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与震源机制解相比,但还是不能完全替代,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8个序列的研究结果显示,地震的孕育、衰减过程非常复杂,不论是震源机制还是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都不能100%准确判断序列的类型,只能用概率大的判据去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