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a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明确提出,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跨入一个新的时期。党的十八大继续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社会大众,正经历着新的社会阶层分化。这必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挑战。首先,阶层分化导致大众化传导者内部出现分化,传导者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第二,阶层分化导致大众化的受众即社会大众呈现出多质化特征,增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同时,由于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明显,加之阶层固化趋势的出现,引起一直处于社会阶层底部群众的不满,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大大降低;第三,阶层分化使各阶层形成了带有本阶层特点的“惯习”,对目前传导媒介和渠道缺乏整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四,阶层分化使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愈加复杂,增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领难度。通过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及成因分析,总结出促进社会资源在各阶层的均衡分配、协调各阶层利益分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以及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等四条基本路径,积极回应阶层分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以期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它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抗美援朝和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并提上议程
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作为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政治体系运行的合法性
利益衡量是指不同的利益主体表达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后,特定的主体则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准则,按照特定的程序机制,对多元彼此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分析、比较、权衡,以此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