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仪器设备以及人工晶状体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以往白内障手术方式相比,标准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因其对眼内组织损伤小、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迅速等优点,成为手术者的首选。但近几年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深入了解,其仍然存在术中前房稳定性欠佳、术源性散光明显等缺点。而且随着透明角膜切口的普及应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现代白内障手术医生及其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的要求已从过去的防盲治盲转变为恢复视力、提高视觉质量以及减少并发症。以往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手术切口越小,术中术后前房密闭性越好,切口稳定性越高,术源性散光也越小。因此,为达到这一目标,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成为白内障手术新的趋势。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mm标准同轴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同时对这两种角膜切口进行前节OCT扫描检查,研究不同大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切口处形态的变化,以了解角膜切口的闭合状态。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68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33眼,行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7例35眼,行3.2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超声能量;术后1天、1周和1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裸眼视力、散光改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观察两组手术的临床效果;术后1天,1周及1月术眼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角膜切口处厚度、角膜切口长度、外口哆开、内口哆开以及局部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应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 A、B两组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力变化:术后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6,P<0.05),术后1天和1月两组裸眼视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天、1周和1月,A组术源性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3.643,-3.169,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1天、1周和1月,角膜切口处厚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01,-4.13,-4.34,P>0.05),切口长度A组大于B组(t=12.53,11.34,11.62,P<0.05),切口角度A组小于B组(t=-5.62,-5.01,-5.34, P<0.05);术后1天和1周,切口内口哆开发生率A组小于B组(X~2=12.54,5.44,P<0.05),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角膜切口处局部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A组小于B组(X~2=11.39,P<0.05),1周和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会增加超乳时间及超乳能量,术中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与3.2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相比,术后早期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2.相比3.2mm标准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8mm同轴微切口手术术后角膜切口闭合状态更好,前房密闭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