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为在各种病理因素的作用下骨髓的造血功能受损,从而全血细胞量降低的临床综合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由于再障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指标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造成携氧能力低下从而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大部分患者在就医之初都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甚至很多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因此,疾病本身所引起的患者肌体细胞消耗分解增加和食欲减退等造成的营养缺乏状况应该受到重视。尽管对于临床营养状况调查的文章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人群的营养状况调查的文章至今仍鲜有报道。目的1.分析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营养状况。2.探索具有再障患者专业特点的营养评估内容,为制定血液病患者的营养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诊疗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使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对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筛查,根据量表的筛查标准,将患者划分为无营养不良和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两类人群。2.使用现况调查的方法,把“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共计62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的相关信息,包括: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并记录患者血液学检测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TP)、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叶酸(Folic acid,FA)、维生素B12(Vitamin B12,VitB12)、血清铁(Serum iron,SI)、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未饱和铁结合力(Unsaturated iron binding capacity,U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通过不同的分组间比较,研究各营养检测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1.使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对入院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共发放问卷907份,有效回收879份,有效率96.91%,其中无营养不良(总评分<3分)状况患者257例,占总数的29.2%;有营养不良/风险(总评分≥3分)患者622例,占总数的70.8%。2.根据量表筛查结果,把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生活地区、疾病诊断和血红蛋白的指标进行分组,发现在这些患者当中BMI指数成人要高于儿童(P<0.0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高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P<0.05);血清蛋白含量(TP、Alb)在SAA组和NSAA组比较有差异,且血色素越低血清蛋白含量越低(P<0.01);B族维生素(FA、VitB12)城乡差异显著(P<0.01)且农村地区的患者缺乏更为严重(P<0.01);铁代谢指标(SI、SF、UIBC、TS)均在SAA组与NSAA组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97例(占总数15.6%)铁过载患者中SAA组铁过载率(19.1%)要远远大于NSAA组(8.1%)。结论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可以了解患者当前的营养状况,但是却不能完全反映血液病患者的营养水平,临床应结合AA患者血液学检测指标作出综合评估。在有营养不良/风险的AA患者中存在着蛋白质的缺乏以及造血所需要的B族维生素的缺乏,同时与造血相关的微量元素铁代谢负荷增加的营养失调状况。对于入院治疗的AA患者我们不但要给与营养状况的评估,还要结合血液病患者的专业特点实施营养护理,特别是要重视疾病的分级和血色素的波动情况、重视患者城乡的地域差异,全面评估病情和营养状况,从而为我们制定特色化的血液病患者护理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