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质力学行为的尺寸效应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xu20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天然生物材料能够利用极其简单的组分,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将强度极低的生物聚合物与韧性极差的矿物质,组合出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软体动物贝壳中的珍珠质。尽管珍珠质由~95 wt.%的碳酸钙组成,其跨越不同空间尺度的层级结构及各种韧化机制,使珍珠质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韧性,这些均是人造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对珍珠质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能够为合成高性能的仿生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以两种生活于不同水深的贝壳为主要实验材料,以探究水深是否会影响珍珠质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组成,并设计实验以探讨样品尺寸及文石板片尺寸的差异等对珍珠质力学行为的影响,为仿生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调控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提高人造仿珍珠质材料的性能。通过对比两种生活于不同水深贝壳珍珠质的微观组织结构与物相组成发现,软体动物贝壳生活的水深对珍珠质钙化的基本过程没有影响,但对珍珠质文石板片的尺寸具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深海鹦鹉螺贝壳与浅水褶纹冠蚌贝壳的珍珠质均为文石晶型的CaCO3,与文献报道的珍珠质无机矿物相组成并无差异,而两者的板片尺寸差异明显。因此,尽管深海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珍珠质板片的沉积速率变慢,并使生活于深海的鹦鹉螺贝壳的珍珠质板片厚度更薄且等效半径更小,但对生物矿化的产物没有影响。通过对褶纹冠蚌贝壳不同厚度的珍珠质样品进行力学实验测试发现,珍珠质的力学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宏观尺寸效应。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弯曲强度逐渐增大,且当样品厚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强度趋于稳定,而平均断裂功密度却随样品厚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此外,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裂纹扩展路径由直接穿透板片变为沿着有机质界面扩展,导致样品失效模式由板片断裂变为板片拔出。通过对褶纹冠蚌贝壳及鹦鹉螺贝壳同种尺寸的珍珠质样品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发现,珍珠质的力学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微观尺寸效应。文石板片较薄的深海鹦鹉螺贝壳珍珠质的弯曲强度较浅水褶纹冠蚌贝壳提高了~42%,断裂功密度甚至达到浅水褶纹冠蚌贝壳的4倍,且在三点弯曲变形中,裂纹在文石板片较薄的鹦鹉螺贝壳珍珠质样品中主要沿着有机质界面偏转,而在文石板片较厚的褶纹冠蚌贝壳珍珠质样品中则直接穿透板片。由本论文提出的微裂纹模型可知,弯曲实验中珍珠质力学行为的宏观尺寸效应与微观尺寸效应均与层间界面数量的差异有关。层间界面数量越多,珍珠质的强度越高,韧性越好,但当其达到—定数量后,强度将趋于稳定甚至降低,而韧性却仍在增加,因而为设计与合成人造仿珍珠质材料的尺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珍珠质文石板片表面纳米微凸体的分布密度与尺寸对其界面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做定量分析表明,珍珠质文石板片间的摩擦力与纳米微凸体的分布密度及尺寸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浅水褶纹冠蚌贝壳相比,深海鹦鹉螺贝壳的珍珠质板片表面存在更多的纳米微凸体,且尺寸更大,所以鹦鹉螺贝壳珍珠质板片间的摩擦力将远大于褶纹冠蚌贝壳板片间的摩擦力,此为鹦鹉螺贝壳力学性能优于褶纹冠蚌贝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比深海鹦鹉螺贝壳与浅水褶纹冠蚌贝壳的力学性能发现,软体动物贝壳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已经进化出最能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如深海鹦鹉螺贝壳珍珠质较浅水褶纹冠蚌贝壳珍珠质拥有更小的密度与更大的开口气孔率,将更有利于其浮游的生活习性;较小的弯曲强度分散性,薄弱点更少,将有利于其在压力更高的深海中存活而不至于内爆;更薄、更小的板片尺寸以及板片表面上存在的大量纳米微凸体等,有利于其获得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从而有助于其在高压的深海中生存。因此,对天然生物陶瓷—珍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能够为合成力学性能更为优异的人造仿生材料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其他文献
在高输送压力、极寒环境等条件下,高钢级无缝管成为管线钢发展方向之一,而我国高钢级无缝管亟待开发。针对国内高钢级无缝管的研发现状,本文采用向钢中引入微细夹杂物的氧化物冶金工艺来对高强韧性、抗硫化氢腐蚀的X80级管线钢无缝管进行开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从X80级无缝管性能需求与使用特点出发,以《管线管规范》中成分要求为基础,结合氧化物冶金工艺对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制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由于其具有优异的高温综合性能成为先进航空发动机以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的首选材料。为了追求更高的服役性能,克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实际服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不断的探索研发过程中Re和Ru被大量的添进高温合金中来提升合金的综合性能。但是Ru对组织演化、其他合金元素在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分布以及重要的强化相γ’相的影响等都尚未清楚;另一方面,Ru对拉伸和蠕变行为及其变形机制的影响、两种力学
电炉炼钢是一种高耗能的生产工艺,冶炼期间由冷却水、烟气及烟尘带走的热量约占电炉总热量的22%~27%。为回收该部分余热资源,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1#~4#电炉上实施了烟气余热回收项目。其中1#~3#电炉应用的是热管余热锅炉技术,4#电炉应用的是列管余热锅炉技术。由于4#电炉余热回收系统存在较多设计缺陷,投运后一直未能正常运行,回收效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本文针对4#电炉余热回收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进
半导体光解水产氢技术已经成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和制备清洁能源的一项有效手段。在光解水过程中,由于四电子转移步骤的氧析出半反应更难进行,使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价格低廉的光阳极催化剂成为了较热门的研究领域。相较于WO3等传统二元金属氧化物来说,三元金属氧化物CuWO4由于带隙较窄、稳定性好、理论STH转化效率超过10%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就当前领域内研究结果来看,CuWO4的实际性能仍距理论值
输电铁塔紧固用8.8级螺栓要求其强度极限大于800 MPa,屈服强度大于640 MPa,40Cr钢因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被用做输电铁塔用紧固螺栓材料。随着我国高压电网覆盖面积的增加,螺栓失效造成的输电铁塔倒塌事故的发生频次增加,人们对输电铁塔上用紧固螺栓的疲劳性能及其服役可靠性给予了高度重视,其装配施加预紧力、螺纹部位疲劳裂纹扩展、应力松弛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紧固螺栓的服役可靠性。本论文研究工作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Friction stir additive manufacturing,FSAM)是一种基于搅拌摩擦搭接焊原理,利用搅拌摩擦加工技术将多层材料在空间焊合叠加,结合铣削加工最终获得理想形状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与基于熔化焊的激光、电子束和电弧增材制造相比,其具有热输入低、残余应力和热变形小、无粗大凝固组织及热裂纹缺陷等优势。然而增材过程中多重热循环作用使增材构件下部金属的晶粒尺寸及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致命性疾病之一,而心血管狭窄占心血管疾病的很大比例。植入血管支架是治疗心血管狭窄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而血管支架对材料有严格的生物和力学性能的要求。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血管支架材料由永久植入材料发展到可降解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目前主要有高分子材料、镁合金、铁合金和锌合金,最新的锌基合金由于其合适的降解速率和生物相容性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锌基合金作为血管支架材料的主
本论文以稀土氟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合成REF3纳米颗粒,并对纳米材料的物相和结构、颗粒形貌、离子掺杂和荧光性能进行了深入探究。明确了前驱体(NH4)Y3F10和REF3的基本合成条件、柠檬酸和酒石酸络合剂对形貌的影响,以及808 nm激发下Nd3+对Yb3+的敏化作用和机理。通过XRD、FT-IR、FE-SEM、PLE/PL等技术进行了详细表征,得到如下结论:通过水热法和溶剂热法成
脱磷是炼钢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达到更好的脱磷效果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论文以唐山国丰钢铁公司120t转炉为对象,全面研究了单渣法与单渣留渣法对转炉脱磷效果及冶炼过程的影响,同时,针对单渣留渣法易产生的喷溅事故,重点分析了喷溅事故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本文试验条件下,得到如下重要结论:(1)单渣留渣法的平均脱磷效率比单渣法高2.44%,一次拉碳成功率比单渣法高6.7%。(2)
纳米VO2具有优异的热致变色性能,相变前后还伴随着光学、磁学和电学等其他性能的突变,使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相变温度为68℃,通过W掺杂方法可以使相变温度降低38℃~50℃,接近室温,因此纳米VO2在相变换热涂料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VO2是纳米颗粒,容易在涂料中发生团聚,本文分别用有机接枝、无机包覆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在涂料中的分散稳定性。本文首先对原材料VO2和W-VO2进行表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