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伤寒论》自东汉末年成书,唐代后逐渐成为中医学习与临床必读之书,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之中。当代学习与研究以明·赵开美翻刻宋校正医书局刊行本为善,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50个《伤寒论》名词进行研究,探讨概念内涵以及定义方法,既有利于探索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的当代价值,还可为学科名词术语的标准化作出贡献。方法: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探索运用中医经典文本词语研究所产生的具体方法,包括“‘小学’理论的考据法”“证候描述的推证法”“治法方药的反测法”“同源文献的比较法”“同期理论的综合法”,对选取的《伤寒论》六大类50个名词,开展《伤寒论》时期中医理论溯源、唐宋时期文献比较、明清注家研究引证、现代中医药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并对名词的概念、定义进行规范的术语学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伤寒论》“名物”“病名”“证名”“病机”“症状”“治法”六大类名词,共50个,通过规划教材、工具书、行业标准的定义比较,结合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评价“以文解论”“以经释论”“以注解论”“以心解论”等定义方法,综合分析定义内涵,在术语研究规范指导下,进行标准化名词定义。1.名物类名词。⑴甘澜水:反复扬动后的水。⑵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⑶清浆水:经发酵有酸味,具有开胃助消化作用的液体。⑷索饼:易于消化的面类食物。⑸麻沸汤:沸腾的水。⑹苦酒:经酿制含有乙酸的液体。2.病名类名词。⑴伤寒:(1)太阳病的一种证候类型,与中风相对。感受风寒邪气,以发热、恶寒、体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感受外邪,快速发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⑵结胸:邪气内陷与痰水等有形实邪搏结,以胸膈脘腹疼痛、胀满、按之石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⑶谷疸:水谷不化导致湿热或寒湿郁滞,伴随食后头眩、小便难症状的黄疸类疾病。⑷除中:胃气败绝而反思饮食的危重疾病。⑸脾约:脾的转输津液功能被胃热约束,以大便秘、小便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⑹合病:两经或三经证候并见,但其中一经症状较重的疾病。⑺并病:一经的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症又起的疾病,宜治从两经。⑻固瘕:中阳不足,复因寒凝,致使水谷不消而结积的以大便先硬后溏为主要特征的病证。⑼痞:(1)无形之邪气痞塞于胃脘部,以胃脘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堵闷窒塞之感或包块、结块的症状。⑽脏结:脏气大虚,阴寒凝结于脏,气血阻滞所致的胸胁脘腹硬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⑾阴阳易:外感热病初愈,余邪未净,因犯房事之禁而相互感染的病证。⑿横:(1)脏气横逆,克及他脏的病证。(2)一种与四时不应的脉象,特征为五行反乘关系,反乘其所不胜。⒀纵:(1)脏气放纵,乘及他脏的病证。(2)一种与四时不应的脉象,特征为五行相乘关系,乘其所胜。(3)与促脉相近的脉象。⒁水逆:水饮内蓄,饮水上逆,以口渴引饮、饮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3.证名类名词。⑴中风:太阳病表证之一,外感风寒邪气所致的证候。⑵蓄血:瘀血蓄积的证候。⑶虚烦:无形之邪引发的烦躁类证候。⑷酒客:长期饮酒而产生的证候。⑸风家:久患外感病证而产生的证候。⑹热入血室:邪热与血相结于贮血之所的证候。⑺燥屎:肠中宿食与邪热相结而形成干硬粪块的阳明腑实证候。4.病机类名词。⑴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⑵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⑶胸有寒:胸及胃脘部有痰饮或宿食停滞。⑷里有寒:里热炽盛,无外邪或外邪已解。⑸瘀热在里:(1)太阳表邪入里化热,与瘀血搏于下焦。(2)湿热蕴结于内,而不能外达。⑹随经:病邪依从经脉由表入里,尚未传入它经。⑺过经:本经证候已罢,邪入他经。⑻胃家实:胃肠中邪气与糟粕搏结的病理过程。5.症状类名词。⑴消渴:热邪损伤或气化不利所致的口渴和小便不利并见的症状组合。⑵心中懊憹:邪热或湿热之邪上扰于心所致的严重烦躁。⑶心下急:邪气阻塞中焦气机的胃脘部满塞感或疼痛感。⑷喜忘:阳明血瘀热结所致的健忘。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营卫失和的全身连续性少量出汗。⑹恶风:卫阳失煦的轻微恶寒。⑺哕:胃气上逆的呃逆。⑻脚挛急:津液损伤的小腿屈伸不利。6.治法类名词。⑴被火:使用火热性物质的治疗方法。⑵消息:调整作息的治疗方法。⑶不可余药:不可过度使用的治法方法。⑷四逆辈:具有温阳、回阳功效的治疗方剂或方法。⑸主之:主证完备、最佳选用的治疗方剂或方法。⑹转属:一经向另一经传变过程中,具有提前预判性的治疗方法。⑺温针:针刺后给针加热的治疗方法。结论:《伤寒论》传承千年,名词概念内涵随学术理论、临床实践变迁而发生转移,其中名物类名词定义,尚有待部分考古、文献等结果的支持与补充;病名类名词定义,应符合当代中医理论框架,包括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证名类名词定义,由于宋以前中医理论对证候认识均与现今不同,力求符合现代证候理论;病机类名词定义,体现《伤寒论》文本的独立与完整性特点,不扩展到其他文献与学科;症状类名词定义,包括病机与具体表现两方面内容;治法类名词定义,充分考虑《伤寒论》理论与临床特点,充分体现学科与理论特色。